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需要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收益原则和能力支付原则,据此可以确定政府、幼儿家庭和社会应当作为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2006年以来我国政府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金额和比例都保持增长态势,在2010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更是快速增长,但幼儿家庭承担的教育费用增长比例更快,且远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要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的比例,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构建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需要建立中央、省、县三级财政拨款体制,建立具有地域差异性与补偿性的成本分担模式,建立公平和普惠的资助体系,形成鼓励捐赠的社会氛围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2.
关注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力举措.目前,城市低收入家庭对子女的学前教育投资受低收入水平、日益攀高的教育成本的双重制约,在提高教育投资能力上步履维艰.为实现教育起点的公平,国家应当承担起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主体责任,通过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比重、建立合理的价格监督机制、教育投资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等方式,逐步建立政府、家庭、社会共同负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机制,切实减轻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负担.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从制度上对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实施保障。成本分担包括三个内容:所需分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及其计量、分担主体及其分担比例及各级政府的责任分工。基于文献分析,本文认为:学前教育成本是满足一定质量要求、资源充分利用下的必要成本。这一成本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政府和个人的分担比例应该综合效率、公平以及国际经验共同确定,需要结合各地实际,不应盲目攀比;政府间学前教育投入分工应采取分权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兼顾到公平目标,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通过转移支付承担一定的成本。  相似文献   

4.
责任分担对学生负担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鸥 《教师教育研究》2001,13(2):31-35,30
学生负担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减轻负担的努力 ,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责任分担机制 ,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责任分担是失衡的 ,社会、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 ,教育责任无法分散 ,家庭不能成为减负后学生的合格监护者 ,社会不能承担起减负后学生的教育重任。中国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以及无法长期承担的责任 ,也即承担了许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下 ,学生负担重、在校时间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意味着 ,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减负不仅是减的问题 ,更是教育各系统相互协调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 ,就是完善社会和家庭教育 ,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生负担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减轻负担的努力,并未收到理想的效果。原因就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有效的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责任分担是失衡的,社会、家庭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教育责任无法分散,家庭不能成为减负后学生的合格监护者,社会不能承担起减负后学生的教育重任。中国的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它不该以及无法长期承担的责任,也即承担了许多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下,学生负担重、在校时间长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这意味着,改革的重点是健全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减负不仅是减的问题,更是教育各系统相互协调的问题。政府应该做的,就是完善社会和家庭教育,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育人模式。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儿童家庭照顾责任具有高度性别分工与私人领域化的特征,在"照顾责任家庭化"的整体格局中,女性往往承担更多的照顾责任,即呈现"照顾责任女性化"的现象。本文以"重生行动"唇腭裂患儿照顾者为例,从依附理论、性别角色理论、关怀伦理理论等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出发,以照顾责任期待归属的性别差异、照顾内容的性别差异、照顾压力的性别差异三个维度探讨"照顾责任"的性别效应,提出合理分配家庭照顾责任,构建家庭照顾网络;摈弃照顾女性化标签,检视"照顾责任女性化"在学术谱系中的阐释方式;重视女性照顾工作社会价值的价值,推动照顾政策的变革与完善;社会工作者秉持优势视角,建立女性家庭照顾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反思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PPP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关键保障因素是构建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应该遵循统筹兼顾、利益共赢原则,设计成本核算方式、分担主体与比率,以及支付方式等制度安排。通过构建政府、私人、家庭的一般均衡模型,动态演绎普惠性幼儿园项目资金循环过程,并利用陕西省X市的实证数据测算保教费、财政补贴标准以及教育成本分担比率等重要变量。研究表明PPP模式能够减轻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压力,"公建民营"与"民营公助"是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有效实施方案。由此提出建议:加快PPP模式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建立政府主导、各级财政统筹协调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与长效机制;明确教育成本分担类别、财政补贴方式、PPP合约期限等实施规则;多种方式拓展私人资本投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1.建立政府为主体,家庭、 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投入机制.三者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良好运作的关键在于分担比例的合理程度.其一,政府为主体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投入不到总教育投入的1.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8%.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良好的国情,学前教育投资应以政府为主,分担比例逐步提升至占学前教育平均成本的40%甚至50%以上,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如中西部和部分农村,该比例可以更高.其二,家庭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总的来说,家庭承担的比重应不超过35%,这是国际公认的家庭可承受区间.其三,社会承担的学前教育成本.目前,社会承担学前教育成本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向幼儿园提供各种资助和捐赠;二是缴纳教育附加税;三是对幼儿园的培训合同支付费用.其中,教育附加税纳入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成为政府财政拨款投入到了学前教育中.因此,政府应加强学前教育事业公益性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学前教育事业中来.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高等教育成本主体在成本分担中的比重和地位,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多元化、二元化和一元化三种成本分担模式,世界各国采取何种模式是由本国国情所决定的。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在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政府应当是主要责任者;个人(家庭)应当依据能力原则承担支付额度;社会力量和高校则需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其分担份额。  相似文献   

10.
田贞训 《职教论坛》2014,(10):42-46
我国高职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不容乐观,现行教育成本偏低,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其教育成本分担比例不尽合理。通过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教育经费弹性系数、个人负担率及居民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支付能力等多角度的数据分析,表明学生个人及家庭分担比例过高,负担较重,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职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极低,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有待提高。我国高职在校生主要来自于农村及城市低收入家庭,教育经费的个人负担率较高,支付能力不足。国家应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企业的教育成本分担责任、合理确定学费标准及学费资助政策,建立政府主导的以学生个人及家庭、企业等其他社会力量为重要主体的高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以实现公平的高职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实施的免费学前教育大致有“全部免费-全面补助-市县分担”、“全部免费-部分补助县级承担”、“部分免费-部分补助-县级承担”三种模式,第三种模式的财政投入压力相对前面两种略小。通过对M区学前三年免费教育政策和实施的个案进行分析,发现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经费严重不足、政策措施不完善、流动儿童被排除在外等问题。建议在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应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分年龄、分群体、分项目逐步推进;提升财政投入责任主体,由中央和省级政府依据合理的办园标准和成本分担比例共同加大经费投入;切实保障流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对《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家庭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数据做了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家庭是分担学前教育成本的最大主体,承受着超负荷的经济压力。由于城乡差异和"公办园偏向"的投入差异,家庭承受的成本分担压力并不相同。依据家庭承受的经济压力,可以将其划分为"双重减压的家庭"、"单一压力的家庭"、"双重加压的家庭"三种类型。为减轻家庭尤其是"双重加压的家庭"的成本分担压力,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转移成本分担重担,实现家庭分担合理化;二是财政性投入有所倾斜,重点扶持低收入家庭;三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严格规范民办园市场。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的政府合理分担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经济效率和教育公平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在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中的合理分担问题。其中,经济效率的研究采用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一收益模型加以分析;教育公平则从保证最贫困大学生家庭在补充适量助学贷款后都能支付起学杂费,政府为此需要多承担多少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要使得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有效率,政府每年为每位大学生分担的教育成本的上限是17261元,而目前实际承担7243元,因此政府有能力继续提高在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成本中的分担比例:从教育公平角度看,若普通高等教育年学杂费人均降低1519元,就可以保证最低收入家庭在补充适量的助学贷款后能供得起大学生的学杂费,因此政府有必要每年增加1519元的人均投入来保证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美国的技能形成体系被称为"技能替代式",这种技能形成体系是以雇主利益为主导的,在技能投资方面,企业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资并不积极,技能投资的责任主要由政府和个人承担,形成了美国以国家和个人为主的技能投资制度;在培养主体方面,雇主并不积极承担职业教育培养和技能培训的责任,形成了美国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主体的技能培养体系;在技能供应内容方面,美国形成了以通用教育为主的技能供应制度。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来,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女性就业意愿强烈、离婚率增加及祖孙隔代家庭增多等家庭变迁,对我国传统家庭功能造成了冲击。一方面,父母无力承担儿童课后教育、照顾与保护的重任;另一方面,当前的儿童课后服务供给主体又存在多重隐患,协助与支持家庭的教育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各级政府需承担起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的公共责任,科学制定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制度,合理规范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市场,优化与恢复家庭及学校在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的功能,保障儿童获得公共照顾及教育服务资源的权益。  相似文献   

16.
纵观近二十年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发现,公用经费的分担经历了办学者和学生家庭自筹、流入地政府负责、中央与地方政府按比例承担等阶段。政策始终以教育公平为旨归,致力于改善"薄弱环节";经费结构和责任范畴的划分趋于精细化;财政分担主体由市场转向政府;中央渐进介入,分担主体重心升高。从政策工具视角审视政府的行动逻辑可知,流动儿童公用经费分担政策的改进是以权威型工具为根本,以能力型工具为支撑,以诱因型、劝说型和学习型工具为指引,并不断调整原有工具的使用频率与作用形式。混合型政策工具将是应对"政策效果递减"和实现教育体制转变过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政府与家庭的教育经费分担:寻求适当的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在大多数国家 ,政府仍然有望承担教育的主要费用 ,但政府将和家庭、社区和其他社会团体及个人共同分担资助教育经费的责任。本文通过数据比较 ,考察一些国家中政府和家庭分担教育费用的情况。关注的重点是初等和中等教育 ,文中成本的概念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其中一部分具体讨论到家庭课外补习。与此同时 ,文中还着重讨论了国际机构政策倡议的变革 ,成本分担的替代选择以及在寻求政府和家庭之间教育经费分担平衡时所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曦 《宜宾学院学报》2012,(9):99-102,113
中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分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从分担主体的角度来看,政府投入比例偏低,社会力量投入微薄,导致个人和家庭负担过重。因此,政府需明晰各分担主体的需求、收益和承担能力,使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状况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存在着教育成本分担比例达到或超过了社会大多数人能够承担的心理极限、国家分担的比例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成本归集和核算的假设错误、成本分担制度执行和落实出现偏差等问题,必须认真研究现有的政策,采取总体成本分担比例基本不变,增强学校收费的自主权、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成本分担进行分类控制等改革措施,才能保证教育机会公平在我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自2010年国家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以来,全国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逐步下降。同时,尽管大多数地区家庭成本分担水平下降,但地区间差异却在不断扩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第一,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第二,地方政府财力和投入努力程度均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第三,来自中央的转移支付对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有显著作用。第四,增加公办园供给对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影响很可能取决于公办园的供给策略。第五,家庭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水平呈现出中部地区较重,东部和西部地区较轻的“中部隆起”现象,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未来的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降低家庭成本分担水平;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力度,加大中央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地区之间家庭成本分担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