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伍凤玲 《广西教育》2012,(22):49-50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古人很重视朗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白居易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通过朗读,可以把握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从朗读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存在的误区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刘睿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18-118,120
所谓畅想,就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的想象。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朗读课文中,在质疑解惑中,在口语交际中,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通过朗读会更深刻地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深思妙笔……"其实,也只有朗读才能实现语言的两种转换--书面语向口头语的转换,作者语言向读者语言的转换。在这两个转换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同时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朗读教学形式多样,既能活跃课堂,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少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尤其喜欢在这一环节上营造亮点。  相似文献   

5.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刽子手康大叔的一段话,话中连用了两次“运气”这个词语。通常情况下,“运气”这个词的词性为名词或形容词。作为名词,它的语法特点能用数量词修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中共精选了八十多首古诗。这些诗蕴含着意境美、语言美,也是训练口语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古诗加强低年级学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一、品词折句训练我国古代的诗词,很讲究炼词、炼句。这就是所谓的“尺幅千里”。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四句诗中“生”“挂”“下”“疑”,四个动词恰到好处、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飞流瀑布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四个动词去揣摩诗句,在练说中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师:“日照香炉生紫烟”,从诗句中的“生”字你看到了什么景…  相似文献   

7.
一、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朗读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朗读具有视觉上的因素,它要求朗读者仔细看着语言材料,又具有口语(表达上)的因素,朗读者大脑想着其发音。然后专注地念出其声。在大声朗读时.通过颅骨把声音传送到听神经,大脑记录下送达的信息。朗读是生理活动向心理活动的转化,即“内化”。  相似文献   

8.
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在此,笔者建构了朗读的三重境界,分别称为“意读”、“情读”、“悟读”,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玉书 《文教资料》2005,(3):175-176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曾经受到过一定的重视,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朗读还是被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成功的语文教学,常以解决语感为标志。而朗读教学正是培养语感的先决条件。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捕捉蕴藏在文字中的知识信息,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由“感”到“悟”地学习知识。教育心理学指出,语言的习得,其过程是“符号——…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小说《药》,在叙述到华家茶馆里一伙茶客的对话时,写刽子手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一口气说了两次“运气”。以下,花白胡子也随声附合着“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后面,康大叔愤愤于杀了夏瑜他却“一点没有得到好处”时,又一次重复:“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这里四次出现的“运气”一词,显然有两种意思:在康大叔的话里,三个“运气”都是动词,作谓语用。第一个“运气”带有宾语,是使动用法,意即“使你得了好运气”;后两个“运气”不带宾语,是“你碰着了好运气”的意思。而在花白胡子的话里,“运气”是“名词,作“碰到”的宾语。意为“好的际遇”、“幸运的事”。这篇小说的同一节里,写到刽子手康大叔向众茶客们讲述夏瑜如何在狱中“劝牢头造反”时说,当牢头阿义企图向夏瑜“盘盘底细”以敲榨钱财的时候,没想到他竟是那么穷,本来已十分懊恼,可夏瑜偏偏还要对阿义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  相似文献   

11.
诵读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法,边读边理解,边读边体味,达到对文章全面深入理解的教学方法。它对于中职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如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说好普通话,进行良好的口语交际;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语文能力;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等。  相似文献   

12.
朗读既是汉语学习的重要手段,更是人们获取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对个体的语感培养、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情感陶冶养成、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提升等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汉语使用中,相当多的人缺乏必要的朗读能力,人们朗读时习惯于见字发声,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文本,都只会像传声筒一样朗读文本,基本上作品是作品,朗读是朗读。朗读能力的缺乏导致人们在现实的口语表达中“言语无能”。  相似文献   

13.
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朗读是解读课文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美文”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对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杨隽 《文教资料》2006,(35):3-4
朗诵,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从朗读是解读课文的“催化剂”,有助于“听读”水平的提高;朗读是沟通口语和书面语的“桥梁”,有利于“说写”水平的提高;朗读“美文”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对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学生感受思想感情、体味文章内容的一种方式,同时朗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朗读慢慢被教师忽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朗读,语言表达能力很差。  相似文献   

16.
一直以来“英语朗读”被贴上了“机械操练”的标签,被许多教师和学生所不屑一顾。其实,书声朗朗是一种读书的境界。一段优美的英语朗读不但带来了口语上的收获,更带来了无尽的精神愉悦。如果英语教师能在课堂上发挥朗读的积极作用,就会使整个英语课堂充满乐趣和活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这种情感激活,使他们在朗读中陶冶自己的情感,使他们更加热爱英语学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一切美好事物。为此,我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体会课文,从而获得作品中人物心灵深处情感的真切体验,为下一步写作积累情感与语言…  相似文献   

17.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以下几个小窍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在有感情朗读中整体把握。有感情朗读,叶圣陶谓之美读,张志公谓之涵泳体味,朱自清谓之诵读。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有感情朗读是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指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它在视觉上具有阅读的因素,在表述上又具有口语的因素,是联结阅读和口语的主要枢纽。朗读不仅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听力,加深理解,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树立自信,提高口语会话能力,是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基础。我们如何才能“写”好朗读这篇文章呢?  相似文献   

19.
体验,就是结合生活经历让学生“生活于角色的的生活中”,感受角色的感情,与文本产生共鸣。举个课例。《小马过河》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情节用对话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接近儿童口语,适合训练有感情地朗读。但其中也有难点,如小马回家与妈妈的一段对话,特别是“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没……没想过’”。这里有两处省略号,表示小马心里为难,说话断断续续,小学生很难读出那种难为情的语气来。一位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难为情”就是不好意思,然后问学生:“你难为情过吗?”学生争着回答:…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朗读?《教师口语》明确地说:“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再创作昵?下面以《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