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最近,我们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深有感触。文章记叙了巴迪在童年时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诗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说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说诗“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巴迪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每  相似文献   

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了对巴迪幼年时第一次写的诗,父母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父母的评价不同,但其中却隐藏着共同的情感——爱。怎么让十来岁的孩子体会父母不同的爱呢?思考再三,我决定采用辩论的方式。师:同学们,巴迪七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你认为哪种评价更好?支持母亲的评价的同学请举手。(大多数学生举手)哪些同学支持父亲的评价(?只有十来个学生举手)因为同学们支持的评价者不…  相似文献   

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巴迪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一首诗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父亲对他的诗不满意,皱着眉头评价:"这个糟糕透了!"可母亲却骄傲地说:"这个精彩极了!"为什么同一首诗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我疑惑不解。经过一番认真阅读,细心体会,我终于解开了谜团:母亲觉得巴迪还小,能写出这样一首诗,已经很不错了,需要鼓励,所以母亲对他大加赞赏。而父亲  相似文献   

4.
又听《“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教学,我想起了以前曾听过的这一课,同样的内容,却有不同的感受。案例一(片段摘录)师: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生:从母亲的评价中,巴迪肯定得到了一种鼓励,感受到一种爱。生:父亲的评价实话实说,体现的是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生:我不这样认为,严格要求不等于苛求。七八岁能写诗已经很了不起了,用“糟糕透了”评价,实在太残酷了,让人无法接受。生:我看母亲的评价也太夸张了,很可能让巴迪产生误会,以为自己的诗真的“精彩极了”。师:文中两种“评…  相似文献   

5.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写了对巴迪幼年时第一次写的诗,父母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虽然父母的评价不同,但其中却隐藏着共同的情感——爱。怎么让十来岁的孩子体会父母不同的爱呢?思考再三,我决定采用辩论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突破难点,求“精要” 精要,就是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少而精,有利于理解内容、领悟中心、掌握写法。 如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就可设计这样一组思考题: ①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到底是“精彩”,还是“糟糕”?从文章哪些地方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②“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巴迪的成长各起了什么作用?巴迪的成长过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写出诗,既激动又高兴,通过表扬使作者获得成功的喜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课件出示2: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课文的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励。”从母亲对父亲的指责声中你读懂了什么?(母亲深深知道评价中饱含着的爱。巴迪需要鼓励,将这种爱及时给予巴迪,希望给他力量,让…  相似文献   

8.
我读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一篇文章,令我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给母亲看后,母亲说:“精彩极了!”并不断地鼓励他。而当他兴高采烈地拿给父亲看后,父亲却说:“糟糕透了!”并说了许多伤他小小的自尊  相似文献   

9.
马均 《四川教育》2009,(12):40-40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师:你是如何看待小巴迪父母亲的不同评价的?生1:母亲说“精彩极了”是出于巴迪还小,而且写的是第一首诗,哪怕再差,也要鼓励;而父亲说“糟糕透了”是出于诗本身的好坏。  相似文献   

10.
一、披文得意 ,文本聚焦 ,评价“评价”师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 ,巴迪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那么 ,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生 :从母亲的评价中 ,巴迪肯定感到了一种鼓励 ,感受到一种爱。生 :父亲的评价实话实说 ,体现的是严格要求 ,也是爱。生 :我不这样认为 ,严格要求不等于苛求。七八岁能写诗已经很了不起了 ,用“糟糕透了”评价 ,实在太残酷了 ,让人无法接受。生 :我看母亲的评价也太夸张 ,很可能让巴迪产生误会 ,以为自己的诗真的“精彩极了”。师 :文中两种“评价”竟然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  相似文献   

11.
张鑫正 《师道》2008,(5):26-27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作者初学写诗时父亲和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明一个人要获得成功,离不开严格的要求和热情的鼓励。同一首诗,妈妈说“精彩极了”,爸爸说“糟糕透了”。为此。我抓住分歧点。引入辩论赛的形式展开辩论,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在批评中深含着鼓励和希望,  相似文献   

12.
重点点击】“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解决方案】母亲兴奋地嚷着“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父亲的评价是这首诗糟糕透了”,我听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几年后,我再看这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难点提示】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解决方案】母亲的赞扬…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爱     
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刚看了这句话,我只是似懂非懂。当我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后,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刚看到文章题目,我感觉有些好奇,读了课文才知道,“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巴迪的母亲和父亲对巴迪所写的诗的截然不同的评价。在作者的少年时代,交织在耳际的都是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在母亲的鼓励下和父亲的批评下,作者经过努力,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发行了多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生活中,爱有…  相似文献   

14.
精彩与糟糕     
赞美和批评总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也是如此。它讲了主人公巴迪在八岁时写了一首诗 ,母亲说它精彩极了 ,而父亲则说它糟糕透了 ,就是这两句对立的评价浓缩了母亲和父亲对巴迪的爱 ,也极好地帮助了巴迪的成长。“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好 ,这些语言都来自于爱 ,当它们交织在一起时 ,就是爱的最终体现了吧 !尽管它们有不同的意义 ,但它们表达的感情却是一致的 ,那就是伟大的爱 ,既包括伟大的母爱 ,也包括可敬的父爱。这也就是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记得八岁时 ,突然心血来潮要…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我阅读了语文课本上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看着这篇文章的题目,我被它那奇特的命题深深吸引住了。什么是“精彩极了”?什么是“糟糕透了”?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地阅读起来。  相似文献   

16.
丘素玲 《广西教育》2005,(7A):34-34
教材简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写作者在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作家,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霞 《湖南教育》2003,(5):50-51
教学片断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生小组学习、讨论)师: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这是对孩子的赞扬与鼓励,爸爸的评价———“糟糕透了”是对孩子的批评。生:我觉得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生:作者为什么要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生:我有时候虽然考试考…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师在指导学生对比了父母对孩子这首诗的不同评价后,有了这样的对话——  相似文献   

19.
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由于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局限,学生对于巴迪父亲那种严厉父爱的认识,大多停留于概念化层面,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父母的爱”,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导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由“巴迪的父亲”的最佳朗读者扮演巴迪的父亲(以下简称“父”),其他同学以记者的身份自由采访。现将采访情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辩与变     
语文课上,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多数学生还是对于“父亲”经常对“巴迪”说的“糟糕透了”耿耿于怀,认为“父亲”的做法实在过分。但也有一些学生认为父亲自有父亲的道理。相持之下,这节课已近尾声,我暗自思忖:看来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