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纵观小说全篇,笔者认为于连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则是直接原因。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其特有的反抗、自尊、柔弱、正直而又妥协、自卑、残暴、虚伪的矛盾性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于连性格的主要特征,认为小说中其人生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不幸的家庭生活,初入上流社会,贝尚松神学院,在莫尔侯爵府。这四个阶段见证了他的性格成长与心理路程,作为平民及贵族双重身份及双重性格的结合体,于连内心充满了复杂的矛盾,这两种身份及性格的交战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人们对《红与黑》中于连这个人物都众论不一。本文认为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性。由于自我观念始终是他的思想性格的底蕴,因而,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他的一生奋斗,激荡着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激情,也充满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欲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同时通过于连的心理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心理描写的角度分析《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及其背后的历史。根据作者对于连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的描写,分析于连的感情与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得出于连是一个自卑与自尊、虚伪与真诚、并具有反抗性与妥协性等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同时通过于连的心理反映社会现实,揭示当时法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相似文献   

6.
龚频 《文教资料》2007,(32):16-17
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是小说中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并经历矛盾冲突的个体。本文试图从特定的时代背景、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家庭环境、所受的教育和低下的社会地位五个方面分析其充满矛盾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我看于连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更多是热情、真诚和善良。  相似文献   

8.
于连是法国杰出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不难发现: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个性格较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自私自利、自卑自傲、对生活充满美好的追求,具有善良正直的本性,这种矛盾复杂的性格来自于他的出身和现实的矛盾,理想与手段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10.
《红与黑》作者司汤达认为小说中主人公于连与市长夫人德·瑞纳夫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是“心灵的爱情”,然而这样真诚的爱却无法继续,最终结束。本文从两方面分析了这种爱结束的必然性:一是这种爱不完全真诚,有其目的和动机;二是从于连的出身、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指出其爱情远不及其勃勃野心。最后指出即使于连复活,他和德·瑞纳夫人的爱情仍会因为其野心和荣誉而无法继续。  相似文献   

11.
本分别从两位小说主人公产生的时代和思想基础,以及他们迥异的性格等方面,将小说《红与黑》和《高老头》中的主人公于连和拉斯蒂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揭示了1830年前后法国一些有为青年不可避免地走向毁灭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当时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的背景出发,探讨其性格和品质,分析其性格形成的根源,最终认定于连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13.
怎样评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历来众说纷纭。在我看来,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想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典型,既“红”又“黑”的人物。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于连有时痛恨专制政体,反抗复辟势力,有时又向统治阶级妥协,甚至充当敌对阶级的帮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符合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是于连形象典型性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4.
"外省来的年轻人"这一类人物形象,在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省来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而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了拉斯蒂涅的形象。小说人物身份不同对其命运的影响、小说人物生活经历不同对其性格的影响、小说作者创作选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决定了于连和拉斯蒂涅奋斗史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尤凤伟的长篇小说《泥鳅》用带有鲁迅色彩的叙述手法和细腻的白描笔触,以及和于连等人物形象一脉相承的性格塑造,将都市民工的命运与挣扎完整而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视人们的现代都市镜像,并由此镜像带来小说视角等一系列创作方法的变化,是《泥鳅》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第四部“性格与环境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塑造了亨察德这一悲剧人物,由于自身性格弱点导致了其命运悲剧,而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先进的生产方式势必会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哈代在小说中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对主人公亨察德充满了同情,却安排了其悲剧命运,也体现了哈代对社会进步的认可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红与黑》中作者司汤达描述了德·莱纳夫人对于连的充满真诚的激情之爱,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虚伪之爱,于连的性格身份地位及所处的时代,出人头地的欲望远超对爱情的渴望。他们之间爱情的不对等,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以毁灭而告终。  相似文献   

18.
在充满阶级偏见的社会环境下,小说《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经历了一系列性格转变。主人公皮普在潜意识的支配下精神受到层层压抑,力比多得不到转移、强烈的欲望没有得到发泄而受到了压抑,他的性格特征经历了从善良单纯-虚荣虚伪-善良成熟的转变。通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其性格转变原因进行剖析,有助于加深理解小说人物和主题。  相似文献   

19.
该文主要从有抱负,识时务,有意志,有骨气四方面对小说<红与黑>中于连的角色另眼相看,展现于连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奋斗不息的英雄风采.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和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人物拉斯蒂涅进行比较,简明阐述了这两个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抉择,从而以点带面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