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归纳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类型,对于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本质和功能,对于探索激发和强化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可以分主要动力、次要动力、辅助动力。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包括内动力、外动力与合动力,它们共同推动着接受主体内化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的活动。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得到接受主体的充分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指其接受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内在动机。统一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包括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研究接受主体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总体上来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力是其接受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问卷调查分析,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特点,找到思想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好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双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何飞龙 《教育探索》2011,(10):38-40
马克思宏观需要理论和马斯洛微观需要层次论启示我们: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与满足接受主体的合理需要,应激发接受主体的正确需要,应强化和提升接受主体的内在的自我需要,应驱动接受主体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动力具有自身的特征。这些特征集中表现为客观性、鲜明阶级性、动态变化性、复杂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特征对探索激发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落实“三贴近”原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效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接受动力,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可分为教育主体的导向力、接受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介体传导力以及环体支持力。"四力"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合力,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  相似文献   

8.
孙留涛  李秀 《文教资料》2010,(5):215-217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的施教活动与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其接受活动产生的效果受众多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动力、外动力因子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自我认知需求、情感性需求、自我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视、接受客体的感染力和接受环境的辅助力六个因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起到促进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大学生主体呈现出愈益丰富的内涵和类型.发挥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要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重视激发大学生主体的内在动力,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主体评价机制建设,在大学生工作体系创新中培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相似文献   

10.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结构层面的张力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居安 《教育探索》2005,3(5):76-7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来源于接受主体自身的四类需要。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四类需要并不是处在一个层次上。四类需要诸层面之间不是单一的、平面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关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结构层面的张力关系,对于落实“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有重要影响。由于主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和教育目的并非天然一致,有可能出现错位。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工具性价值和目的性价值,其目的性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基石。提升接受主体的精神追求、澄清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以接受效果为目标的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和接受环境交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受着许多困境的制约.因此,剖析影响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困境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接受效果,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实际上是由来自本体性主体、实践主体和接受主体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三个方面的分力根源于各自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体系中,达到三个方面利益的统一,进而形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动力,必须依赖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和制约投射到接受主体的内心,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接受心理。本文将接受心理分为认知接受心理、需要接受心理、情感接受心理、行为接受心理四种基本类型,并探讨了各种接受心理在受教育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施教活动和学生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其中,学生的接受活动是内因,是决定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的唯一性、教育目标的高远性、内容的统一性、方法的强制性、途径的单一性造成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的不足。为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动力源、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以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邹俊 《华章》2011,(34)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因素有很多,接受环境不仅表现为广泛性、层次性、动态性、特定性等特征,而且具有动力作用、导向功能与层次作用.不同的接受环境——宏观接受环境、中观接受环境、微观接受环境和信息环境对接受环境的影响各异.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是指受教育者产生接受动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主观意识,外化为实际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外部环境以及教育内容之间时时处处都发生着某种联系,而担负着联系作用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介。思想政治教育中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介的含义、类型和特征,对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与一般认识过程不同,它包括政治主体如何可能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高度思辨的问题,也立足于教育者如何优化认识的效果,以期提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三个层次:政治主体、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转化的关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来讲,政治主体属于认识层面,教育主体属于解释层面,接受主体属于接受层面,三者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新媒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因素和行为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激发内在动力,重视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优化思维方式,构建接受主体的合理的心理认知;发挥情感效应,强化接受主体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生态环境,强化接受主体的实践行为这四个方面的对策,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目标。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动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介体、受教育者主体内在需要紧密关联。文章深入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动力问题的提出、内涵以及内化动力不足的等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动力不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