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讲《林黛玉进贾府》一,谈及黛主的“时时在意,步步留心”的思想性格时,老师们大概都不会漏掉关于读书的一个细节:黛玉在贾母面前称“只刚念了四书”,而后面当宝玉问及时又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对此,笔不能另有高论,只是想提一个因愚不可及所以大概还不曾被提起的问题:“为什么‘只刚念了四书’所达到的化修养水平被认为要远高于‘些须认得几个字’呢?”  相似文献   

2.
赵欢同学问:《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道“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向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黛玉的回答不一致呢? 林黛玉进了贾府,叩拜、谒见、用餐、众人离去后,只有贾母、迎春三姊妹和黛玉时,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是家常闲话,也是外祖母对外孙女的怜惜、关心。外孙女敬重外祖母,当然应该从实相告:“只刚念了‘四书’。”这一回答既表现了黛玉的谦逊,又表现了黛玉的率真。黛玉是个懂规矩、知礼节的姑娘,三姊妹悉在身旁,便礼貌地问她们读何书。因是黛玉与外祖母在说话,三姊妹不便插嘴,所以贾母代答:“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五册在第五单元“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讲到“小说的鉴赏”时,以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黛玉“可曾读书”时,黛玉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为什么前后回答不一样呢?...  相似文献   

4.
<正>林黛玉|入乡随俗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对贾母的回答,林黛玉说了真话,结果倒显得自己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通过细微小事显示人物个性。《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有两句话:“只刚念了《四书》。”“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本文以此为例说明这一点。《林黛玉进贾府》中突出了林黛玉谨慎细心的性格,林黛玉此次进贾府,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孙女到外婆家,而且是以一个客人的身份来到贾府的,她的一言一行代表着林家的尊严和体面,所以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初到贾府,贾母看到外孙女自然是爱怜不尽。吃饭时安排黛玉坐在身边,饭后与黛…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中语文第五册小说单元的《单元知识训练》在谈到如何揣摩小说精妙之处时,举林黛玉两次答话有意前后矛盾为例。“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妹妹  相似文献   

7.
张则平  宋玮 《现代语文》2006,(1):117-117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一个的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几个称呼便把王熙凤的性格、作风、才干及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揭示出来了,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这种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给以不同的称呼的手法,就是"异称"法.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辣子”、“凤辣子”指王熙凤,此二词出自贾母之口。《红楼梦》第三回写黛玉进贾府,贾母向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道: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  相似文献   

9.
有一天,释迦牟尼和孔夫子坐在一起论道。在休息的时候,佛祖写了一个“射”字要孔子辨认。孔子回答说:“这是射箭的‘射’字。”佛祖摇着头说:“错了,错了!身子仅有寸长,此矮人的‘矮’字;而‘矮’字,才是射箭的本字。你看:‘矢’者,箭也;‘委’者,放也——将箭放出去,不是‘射’字吗?”孔夫子听了,若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写成一个“重”字,问:“大师可认得这个字?”佛祖答:“此乃轻重的‘轻’字,有何难哉!”孔子摇头晃脑地说:“非也,非也!此字乃‘千里’二字组成,乃是出门的‘出’字,意为出行千里也;而出字是两座山重叠在一起,自然就‘重’…  相似文献   

10.
十问知底     
小灵通说:“假如在小于1024范围内任想一个数,让你猜,你需多少次才能猜中?”有人回答说:“把所有的数问遍,需一千零二十四次,准猜中!”“那算什么能耐?”小灵通说:“我最多只提十个问题,对方也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便可以了。”有人想了个“187”,说:“我想好了,允许你问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刊发了刘学伟老师的《披文人情是关键》,该文写道:待老师抛出“大胆将‘醉翁’之‘醉’字进行一番改动”这一问题后.同学们随之各抒己见,结果“‘乐翁’、‘仙翁’得票率最高”。应该说.问题确实是一个好问题.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吃透文本。只看到表层的众多“乐”字.  相似文献   

12.
"酷"中作乐     
我已经很久没有开心地笑过了。一次,在街头遇见了老友,她很惊讶地对我说:“你最近好‘酷’。”酷?我倒没觉得“酷”,反而觉得“苦”。老妈曾说过,自从上了高三,我的脸就如同苦瓜一样了。一朋友问我:“你知道什么是‘三点一线’吗?”我本想回答:“家——学校”。但沉思片刻,觉得应该实话实说,于是便结合本人的亲身经历,总结道:“在家被父骂,上学被狗咬,到校还挨批。”朋友不停地点头表示赞同,说:“理解,理解,能够理解!”大人们说:“高三的学生个个都是‘哲学家’,说出来的话句句切实,针针见血。”我说:“这就叫‘环境造就人才嘛!’”二身边的…  相似文献   

13.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14.
口语能正音     
已故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在台北大学作《何为正音》的报告时说:“我第一次看到‘针灸学’时,便会念它‘针灸学.”还说:“《论语》里头有个沂水,山东有个临‘临沂’,台北有个‘临沂街’,可是你要叫三轮车拉‘临沂街’,有的人就不懂,他只认得‘临沂街’.照韵书上的‘沂’字没有这一读的,一定是把‘沂’字误认为‘祈’字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由于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又从事革命活动,1924年被北洋军伐政府逮捕.在当时所谓的国务会议讨论这件事时,一位阁员恶恨恨地说:“只要看他的名字,就知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什么名字不可取,他偏偏叫个李大钊.  相似文献   

15.
教育技术学的AECT 1994定义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言 一次,两位久未见面的台湾教育技术学教授相聚,其中一位说:“老兄请帮个忙,到底该怎么回答我儿子常问的问题,‘爸,究竟您是教什么的?’”另一位大笑着回答说:“别说您的儿子弄不清楚,就连我的老伴也还常问我一样的问题呢。”这个并非虚构的故事大概能够反映出教育技术学确实需要一个确切而简明的定义吧!  相似文献   

16.
只错一个字     
<正>小明对同学说:“我在作文里只写错一个错别字,就被我爸爸揍了一顿。”同学惊讶地问:“是什么字啊?”小明说:“就是把‘列祖列宗’的‘列’写成了‘劣’。”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我出示了一个病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事业。”让同学们修改。大家看后,即有人举手。我让一名同学先找出错误的地方,再修改。这个同学回答说:“‘发扬’和‘事业’搭配不当。去掉‘和发扬’。”并把修后的句子念了一下。我肯定了他的回答,转而问大家:“‘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这个句子还有别的改法吗?”一名同学回答:“‘发扬’可以和‘传统’搭配。这句还可改为‘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又有几名同学相继发言,把这句改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教室里安静下来后,我又问:“‘继承’和‘发扬’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一会儿,一名学生回答:“‘继承’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爱搞笑的妈妈,她长得眉清目秀,文雅端庄,认识她的人总不免夸她“气质好”哩!我的妈妈外表恬静、温和,但心里却鬼点子多多,喜欢搞笑。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经她的“艺术加工”,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妈妈喜欢舞文弄墨,偶尔写点小诗。一天,老爸难得有空,正斜靠在床头看报,妈妈则兴致勃勃地叫老爸欣赏她特地为我写的得意之作。只听妈妈深情吟道“:亲爱的小妹妹/你是否去过香港/那里有金色的沙滩/还有那迷人的海湾……”妈妈刚念了二分之一,却被爸爸打断了:咳!你这个也叫‘诗’?充其量只能叫做‘打油诗’!”妈妈怔了一会儿,转头和颜悦色…  相似文献   

19.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记者采访青年作家梁晓声。在他回答了对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后,英方记者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两个字,如‘是’与‘否’ 来回答。”梁晓声听后点头表示同意。英方记者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树起了一块批判封建主义女子教育的靶子:“女子无才便是德.”第4回介绍李纨身世说她父亲李守中只想让李纨“认得几个字,记得几个前朝贤女便罢了.”其根据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而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封建时代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的主管大吏。他的思想自然是代表了当时的教育思想的。42回、48回薛宝钗教训香菱、史湘云又不厌其烦地阐发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女子教育观。64回在众人议论黛玉的《五美吟》时,薛宝钗又议论道:“自古道,‘女于无才便是德’,……诗词之类不过是闽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