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课文是情感信息的载体,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篇文章,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工具性,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建立一条师生情感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流露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文本内容同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文,可以创设情景,营造融洽的情感氛围;加强和学生沟通交流,寻找适合学生抒发情感的渠道;并尝试变换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情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每一篇好的文章,都充盈着作者的情感,奔涌着作者的思潮,在一字一句之间,情感被渗透,被传达,被倾诉。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文本中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4.
宋爱芳 《考试周刊》2014,(18):41-41
<正>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情感这个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可忽视,所以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价值。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相似文献   

5.
杨华祥 《学语文》2013,(5):22-23
文本阅读,是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和共鸣的过程,是学生与阅读对象思想和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过度强调课堂的活跃,会削弱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与思想投入,使之无法获得个性化的深刻阅读体验。特别是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对其细致品味与揣摩,需要在静思默想中获得体验,在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从小学会具备一定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大量的文字阅读正是学生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情感体验又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会让学生终生受益。《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所选文本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可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生活经历和体验还处于初级形成阶段。因此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情境创设,把握文本内涵,珍视学生体验,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将情感体验提升到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如何使学生真正把握文本作者情感的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在新课程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空间,引导学生换位体验,将其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谰的生活,去品味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8.
教师对教材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要素展开深入研究,确认鉴赏阅读起点,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提示,可以有效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和情绪。本文以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为例,探讨从情感角度作阅读指导的路径,引导学生深度解析文本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阅读情感与作者文本情感达成共鸣,取得深度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9.
语文选文是作者用心灵来写的,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带领学生用心灵去阅读、感受、领悟.面对格调委婉、意境隽远的文章《匆匆》一文,支玉恒老师以情感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在读写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交融,感受语言文字的灵性,领会作者的伟大人格、深邃思想和美好情操,进而实现教学情感的共鸣.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是要引领学生用心灵去朗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诉.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弥补他们直接经验的不足,而且指引学生从心灵深处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0.
严明 《江西教育》2012,(14):38-39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作了全新的诠释,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课文内容的教学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去感受文本.体验情境,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实现与作者情感的对接,心灵的“感通”。  相似文献   

12.
创意说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承载着人类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根据课文的这一特点,本教学设计首先以情感体验为突破口,通过对集中营冈片资料的展示,调动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在现实与历史的巨大反差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使命感。第三,以师生平等交流为平台,  相似文献   

13.
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才能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本文以《第一次抱母亲》的两次教学为例,说明只有在具有相同经验,或者相同的情境时,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让学生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4.
言语内容生成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凝结着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就是赏析、体味语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和用心,读出文章中的美妙处,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走进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模拟、对比体验,让语言活立起来,让体验抵达作者的心灵,笔者就《猫》一文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一、品读词语,感悟“词”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中职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本文从文本诵读、情感引导、教学情境创设及感恩教育等方面论述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6.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探究、读中体验,以升华情感。如何让朗读富有个性,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呢?笔者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的《雪儿》一课,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撷取这一课的教学片断(第四自然段)与各位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17.
严明 《江西教育》2012,(5):38-39
<正>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作了全新的诠释,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与文本亲密对话,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应得到有效的尊重。情感体验是伴随着阅读全过程的,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是促进文本走进学生心灵的有效凭借,情境渲染和品读悟情是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生字,理解生词。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及大海的温柔和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  相似文献   

19.
现代阅读学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灵拥抱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实现个人情感的交流、人生体验的沟通和生命意义的领悟,是我追求的教育理想,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着如下途径:  相似文献   

2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挥语言魅力,千方百计地拨动学生心底的情弦,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进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语文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