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D·H·劳伦斯(1885-1930)是二十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诗人.也是我国介绍得较早的外国作家之一。在二十世纪行将结束的今天,对开始于本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劳伦斯研究作一番历史回顾、现实的审视和未来的展望,有利于更加全面、公允地评述劳伦斯的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把我国的劳伦斯研究引向深入。一、历史的回顾我国的劳伦斯起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值我国第一次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之际。当时,许多作家、文学评论家撰文评价劳伦斯的文学创作。其中以著名作家林语堂和郁达夫对于劳氏作品及其小说艺术的较为具体而又客观的论述最为…  相似文献   

2.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是典型的"劳伦斯式小说",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涵盖了劳伦斯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因素:救世主题、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探索、多样化的叙述技巧、独一无二的语体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等.  相似文献   

3.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是典型的“劳伦斯式小说”,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涵盖了劳伦斯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因素:救世主题、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探索、多样化的叙述技巧、独一无二的语体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等。  相似文献   

4.
作为小说家,劳伦斯对小说有着自己特殊的见解,他的小说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观,同时,他还以散文的形式论述自己的小说观。在他的散文中,劳伦斯对小说的重要性、小说与情感及小说与道德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劳伦斯的小说和散文为依据,对他的小说观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
D.H.劳伦斯的小说通过最常见的题材,巧妙地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结合起来,并借颜色、味道等形象载体体现其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象征意味。以劳伦斯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叙事模式的考察和分析,阐述劳伦斯小说《菊馨》中蒙太奇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充满了日落、月光、死鸟、马以及纸片等诸多意象。劳伦斯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使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心理状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白植坪 《英语教师》2024,(1):30-32+41
以Brown语料库和LOB语料库为参照库,借助文本分析工具,利用自建的林语堂语料库(包括林语堂普通散文库、林语堂小说库、林语堂传记库),从多个维度考察林语堂的英文写作风格。研究发现,林语堂的英文写作水平一流,英文小说的文笔水平最高,普通散文和人物传记次之;林语堂的各类英文著作均未出现语体变异,文本的交互性强,且文化内涵丰富,但词汇丰富度普遍略低;林语堂的英文散文笔风幽默随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小说的重要性和小说与道德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劳伦斯的小说观,试图为全面深刻地解读和研究劳伦斯的小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于1922年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之后,杜衡、杨昌溪、赵景深、南星、陈梦家、饶述一、郁达夫、林语堂、金东雷等等学者和翻译家便以开明、健康的人文心态和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积极译介和评述劳伦斯的作品,使劳伦斯在中国大陆的传播于30年代进入第一个高潮。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劳伦斯及其作品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野。这种变动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征候、文化氛围、社会需求和精神潮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创作的第三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所写的小说当中,经常将自己置于其作品中充当原始性以及无意识的代言人,甚至很多人在他这两个阶段的小说当中读出明显的帝国主义情结,认为劳伦斯是一个鼓吹集权和支持纳粹统治的人。本文通过对劳伦斯后期两个阶段小说的分析,认为劳伦斯是一个关心人类终极意义的作家,在是否走向集权和纳粹的路上,他并没有变节。劳伦斯通过对领袖和原始宗教问题的探索,突出反应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1.
游戏精神是林语堂人生智慧的一种独到的体现。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的游戏精神表现出两个不同层面:一是执着于快乐体验而沉浸于人生;一是保持快乐的心性而超然于物外。以这种游戏精神为根基,林语堂建造了一座尘世里的天堂。  相似文献   

12.
《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两部主要的英文作品,本文则从对这两部作品创作的社会历史语境的考察出发,以自译的相关理论为支点,力图揭示林语堂英语创作中的"自译性"特征,为研究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以及他的中西融合观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啼笑皆非》是林语堂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采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从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层次对林语堂创作和翻译该著作的动机进行研究。证明爱国热情、提高国内声誉和实现自我价值是其主要动机,也证明了该书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不仅是一位影响世界的作家,还是一位博学的学者,这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东西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理解,也表现在他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林语堂倡导以自由、快乐和优雅为主旨的“游戏的艺术观”,对东西方艺术的优劣长短也给予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并试图对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期达到一种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世界性艺术。当然,对于如何达成这一融会的途径,林语堂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设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译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原文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能够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印证了林语堂对译文“美”的要求,充分展现了他在翻译方面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誉满天下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他的写作观渗透在他的小说、散文、文化著作和传记文学中。探询他的写作心理,观照其写作理念及审美特征,对于全面解读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和指导现代写作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2010,29(6):57-59,71
林语堂一向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为座右铭。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并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的林语堂最终回归传统并从中找回自己的感情和价值依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最先提出把英文homour译成"幽默",于30年代提倡幽默,并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加以实践,与周作人互为呼应,使闲适、幽默小品的创作一时盛行起来。林语堂散文的幽默,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其一,幽默对人生必须抱一种从容达观态度,它是温厚的,超脱的;其二,幽默是一位冷静超远的旁观者,常于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第三个要素是"自然"。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对有清一代的袁枚十分推崇,这包括赞赏其天赋独厚、性灵自由、思想解放、民本思想和退隐独居等很多方面。不过,林语堂有更多地方与袁枚不同,像宗教信仰,科学、平等、自由等现代意识,白话文体,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观等都是这样。还有性情的差异,即袁枚生活放任甚至放荡,而林语堂则更为自律节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英语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融会的产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他的中国英语是间性文化思维的反映。因此,对他的中国英语进行整理和评析,探究其文化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