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中国民俗中,花卉中的牡丹芍药与禽类中的鸾凤孔翠都是富贵的象征。对于牡丹一项,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正因如此,千百年来,牡丹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周敦颐又说:"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据此可知,对于牡丹的钟爱兴盛于李唐时期。至于以牡丹为题材入画,虽然没有准确的史料或出土文物证实始于何时,但据文献记载,至少可追溯到北齐时期。唐代韦绚在《刘宾客嘉话录》中说"北齐杨子华画有牡丹",这是关于  相似文献   

2.
"牡丹诗"是指以"牡丹"为题即题含"牡丹"之名的诗。据《全唐诗》及其《补编》电子文本检索试计量分析,比较以"梅"、"桃"、"菊"等五种常见花卉为题的诗,牡丹诗作家、作品数量最多的事实,体现了全唐时代牡丹为"花中王"的地位。而全唐牡丹诗作家作品的行列,则显示全唐牡丹诗兴于盛唐,盛于中唐,光大于晚唐五代。白居易为全唐牡丹诗第一人,而元稹、刘禹锡、孙鲂堪与之并称"四大家"。此外以一首或一句诗得名者有李正封、李山甫、罗隐、卢肇"四名家"。但仅以诗篇论,无名氏《白牡丹》和传为皮日休《牡丹》一诗可能更广为人知。利用电子文献检索的文本计量分析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与进步,还需要学理上的提高与创新。即使从检索具体操作的层面看,这种研究的每一步骤也都是浸透着学术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牡丹灯记》是《剪灯新话》中的一篇小说,它在日本经历了编译、翻案、改造,形成了日本文坛中举足轻重的"牡丹灯笼"现象,从"牡丹灯笼"现象可以窥探到《牡丹灯记》在日本的流变和本土化历程,以及接受《牡丹灯记》时对作品内容的选择倾向,最终形成了日本幽艳的文学审美观。  相似文献   

4.
正春天到了,微风轻轻地吹过柳枝,拂过洛浦公园的河面……吹进了大街小巷,吹进了坐落在市中心的涧西区牡丹广场的花园里,把正在沉睡的牡丹仙子唤醒了。牡丹仙子伸展着绿色的柔软手臂,绽开了绚烂的笑脸,吸引着众多的游人驻足观赏。牡丹广场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起来了。1"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四月份,洛阳城就是牡丹花的海洋,一年一度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就在这浓浓花香中隆重  相似文献   

5.
牵挂牡丹     
正"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椅栏杆。"读这诗的时候自己还是少年,在懵懂的情感世界里,没来得及细细盘算就把自己交给了牡丹。于是少年做着牡丹一样的梦,心想着长大后娶个牡丹一样的女人。其实那时自己生长的山村并不生长牡丹,连同自己在内的村里人没有谁见过牡丹。倒是那村前村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解读有助于学习文本。一篇《爱莲说》,引出千百年来人们对道德模范的追求。文中"莲""菊""牡丹"三个意象表明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周敦颐爱君子之莲,因为"莲"清且通,直且香;他理解但不赞同"菊",因为"菊"虽清而不通,虽香而不直;他鄙夷"牡丹",因为"牡丹"不清不净,唯有一团庸俗的香气。  相似文献   

7.
正牡丹,按形态又可分为平顶式和楼台式。日常花鸟画中较多见到平顶式牡丹,有如玫瑰花型。楼台式较为复杂,花瓣层次繁多,重叠隆起,颤颤欲坠,俗称"花千起楼"。苏东坡有"头重欲相扶"之说。楼台式牡丹,因其花形大、层次繁多、笔触复杂,以致画者少,能画好者更少。画牡丹花可用长锋笔,以羊毫笔为主的兼毫笔,如"冰清玉洁""大羊提笔"都可  相似文献   

8.
郭跃文 《中国教师》2010,(12):19-19
<正>"洛阳牡丹甲天下",对洛阳城市来说,规模日益扩大的牡丹花会和蓬勃发展的牡丹产业,已经使牡丹成为洛阳最亮丽的名片。对洛阳当地的美术教学来说,这一地方名片可谓是得天独厚的美术教育资源。每年四月是洛阳的"牡丹月",也是牡丹开得最繁盛的季节,到处车水马龙,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著名的国画画家俞仲林擅长画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买了一幅他亲手所绘的牡丹,回去以后,很高兴地挂在客厅里。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为这朵花没有画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角,岂不是"富贵不全"吗?此人一看也大为吃惊,认为牡丹缺了一边总是不妥,拿回去准备请俞仲林重画一幅。俞仲林听了他的理由,笑着说:"牡丹代表富贵,缺了一边,不就是‘富贵无边’吗?"那人听了俞仲林的解释,高高兴兴地捧着画回去了。  相似文献   

10.
<正>在老家门前,有一片郁郁葱葱的"臭牡丹",它的花开得热烈而烂漫。每次看到它,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个瘦小的身影,那是我最爱的奶奶。多年前,回老家唯一的乐趣,就是去玩弄那些繁盛的"臭牡丹"。"臭牡丹"长得矮矮的,宽大的叶片边缘有细小的锯齿,深褐色的枝干看起来十分脆弱,仿佛风一吹就会被折断,其实这瘦小的枝干却很坚韧。它的花开在顶  相似文献   

11.
宋代欧阳修牡丹记,说洛阳以谷雨为牡丹开候;吴中也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所以每年谷雨节一到,牡丹也烂漫地开放了。吾家爱莲堂前牡丹台上有粉霞色的玉楼春两大株,真是玉笑珠香,娇艳欲滴,谷雨节前,开得恰到好处。还有名种紫绢,瓣薄如绢,色作紫红,自是此中俊物。我徘徊花前,饱餐秀色,简直是可以忘饥了。牡丹有鼠姑、鹿韭、百两金等别名,都不雅;又因花似芍药而本干如木,又名木芍药。古时种类极多,据说多至三百七十余种,以姚黄、魏紫为最著。他如玛瑙、御衣黄、七宝冠、殿春芳、海天霞、鞓  相似文献   

12.
韩峰  赵亚芳 《文教资料》2009,(19):17-18
<绿牡丹传奇>是明末吴炳的"粲花斋五种"其中一种,本文作者以<古本戏曲丛刊>本为依据,对各版本<绿牡丹传奇>加以校勘,以理清版本流传之脉络.  相似文献   

13.
凋谢的牡丹     
青蛙原本是牡丹的好朋友,常常守在她身边,陪她聊天解闷。有一天,牡丹不解地想:"谁不知道我才是花园里最漂亮的花,可为什么人们总是绕开我去欣赏别的花呢?一定是这只难看的青蛙,吓坏了所有的人。"于是,牡丹开始厌恶青蛙,毫不客气地说:"青蛙,你长得太难看了,吓得那些人都不愿意靠近我!你能不能离我远点呢?"  相似文献   

14.
吴炳,明末优秀剧作家,有"粲花五种曲"传世,其中《绿牡丹》在思想上反映了明末社会剧坛的主流思想。《绿牡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安排上都极其突出。  相似文献   

15.
<正>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曾说:"我不同于你,但不仅不会损害你,反而会增加你的价值。"差异作为世界万物普遍存在的特性,不仅证明了个体的存在价值,更为共性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所言:"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可见认识儿童,把握其  相似文献   

16.
一、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的浪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里讲个欧阳修的轶事。有一次,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古画上画的是一丛牡丹,牡丹下一只猫,题目是"正午牡丹",他看不出画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就去请教他的好友吴育,吴育是一位古画研究家,他就告诉欧阳修说,这画上的牡丹四瓣花瓣张开,有些下  相似文献   

17.
李青青 《辅导员》2011,(31):36-38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这里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也是"最早的中国"。洛阳还被称为"牡丹花城",在牡丹的王国里,新一代少先队员通过劳动体验、  相似文献   

18.
漫笔点丹青     
正《牡丹》刁远和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中国画题材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唐代皮日休有诗云:"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可见其"国色天香"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刁远和画友所画的牡丹,色泽艳丽、笔墨率性:几种不同颜色的花头绚丽绽放,粗笔重墨写出枝叶和筐提,几只蜜蜂嗡嗡飞舞,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反映出作者内心  相似文献   

19.
学会等待     
《同学少年》2015,(1):24
<正>凭窗远眺,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春风徐徐吹来,赠予我一段旧时光。一、花落去母亲喜爱花草,前几日不知从哪儿弄来两盆牡丹,我好奇地问:"这花都没开,叶子就先黄了,这当真是那人间富贵花?"母亲只是笑着对我说:"等些日子吧,花会开的。"我满脸失望,本想一睹牡丹倾城姿色,却不想看见两盆黄叶子。我只能等待。于是,我每天看着母亲小心翼翼地"侍候"它们,可牡丹像个恃宠而娇的小姐,丝毫不见起色,我心中  相似文献   

20.
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开放繁荣时期,在传承魏晋的基础上产生了与前代不同的隐逸观念。以寺院牡丹诗为主要切入点,通过寺院与牡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探求唐代文人在"仕"与"隐"的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以及"仕隐一体""以仕为隐"等的仕隐新风尚,最终确立了"隐士互护"的唐代隐逸观念,揭示唐代文人的仕隐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