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全程化要求系统设计,精准的关键是聚焦。系统设计是指导思想,精准对接是突破方向,基于系统设计的精准对接才是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举措。精准定位,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系;精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意识;精准指导,多措并举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精准服务,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就业市场平台;精准管理,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高层次就业。  相似文献   

2.
周远  牧士钦 《江苏高教》2021,(10):104-108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应树立精准化理念,以"目标导向精准、任务设计精准、人岗适配精准、指导保障精准、考核评价精准"为基本要求,以大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为支撑,通过"定方向、定任务、定岗位、定导师、定要求"的运作机制,建构高校实践育人的精准化模式.高校实践育人精准化模式实现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精准衔接、学生需要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契合、评价体系与实践效果的精准匹配、多元参与与资源供给的精准协同,推动"高校-政府-社会-学生"四位一体实践育人共同体的建构,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玉霞  王大帅  冯湘 《教育与职业》2021,999(23):107-111
"岗课赛证"融通是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具有技能体系层次化、教学情境多样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特色优势."岗课赛证"融通是产业技术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面向的融合贯通,是技术逻辑在课程载体上的具体呈现."岗课赛证"课程体系的构建面临生成逻辑不一致、内部体系复杂、教学实施难等难题,解决之道在于设计方案时要从学习者中心出发,以职业能力成长为理念理清逻辑,以对接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原则整合体系,以分层次多场景的教学模式赋能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4.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积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资助模式,积极推行精准资助模式,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学生需求精准、资助形式精准、资助效能精准“四精准”,努力提高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水平。通过分析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高校精准资助队伍建设、构建精准的分层分类认定体系、实行精细化管理、精准育人、拓宽资助途径,提升精准资助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校企共同体"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新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人才结构的变化、职业岗位的变迁以及人们就业观念的更新,都为高职教育及其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推行"校企共同体"建设,建立校企联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职业岗位培养模式,使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内容都与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密切结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时效性、适应性、针对性;学校提出"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和理论,是对高职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新诠释、新发现和新创造;学校提出"创业带动学业,提升就业能力"的创业教育理论成为引领新时期高职创业教育的新思维、新模式,高职学生创业园的建立成为新时期高职学生创业与就业的新平台,高职学生创业园成为高职学生实现创业梦想和人生价值的理想港湾.  相似文献   

6.
传统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由于技能单一、更新速度滞后,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企事业单位对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市场需求,立足岗位群,确定岗位能力,构建一岗多能、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能直接上岗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实用型网络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以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为例,研究如何通过行业调研,构建"课岗证对接"的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对接,专业建设与相关产业发展对接。通过对苏州地区旅游相关企业进行深度调研,从岗位需求出发,调查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进行学习领域教学目标分析,最后整合成课程,从而构建课程、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纺织业高职人才培养"三三三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群及主干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辅助专业或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对接构建专业体系;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学历教育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的融合,专业素养与创新素质的融合构建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实习平台和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创新现代纺织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探索高职院校主持播音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声音工厂+拟制片人制"是一种新范式。在这一范式中,将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划分为4个阶段,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职业基本素养、岗位基本能力、专业单项能力、预就业顶岗综合能力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以播为主,兼能采编"、"一专多能"的综合能力,达到"首岗适用、多岗迁移"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高职院校为加强学生的"首岗适应"和"多岗迁移"能力的培养,提出必须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以职业需要为核心组织教学内容.编排项目化、模块化的实践课程结构,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实训中心在加强学生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中的作用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11.
以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专业群及主干专业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辅助专业或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对接构建专业体系;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学历教育内容与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的融合,专业素养与创新素质的融合构建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实训实习平台和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创新地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校企合作借鉴"产业链"理论提出"产业链"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培养面向某个产业链,学生在精通一种职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同一产业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的多种职业技能,通过"一对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和在职业岗位上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潜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应对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确定课程目标,针对专业职业岗位需求选取课程内容,基于电子产品开发工作过程序化课程内容,基于行动导向设计教学方法的原则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  相似文献   

14.
高校“双精准”人才培养以精准对接社会用人需求和学生发展诉求为目标。高校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扎实落实招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考生诉求与专业选择、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人才输送与就业岗位、就业评价与专业调整五个对接,把“双精准”目标贯穿于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有效缓解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结合问题提出了基于"岗证赛"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进而建立起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执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基础的结合专业知识、会计理论和工作实践一体化的课程需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岗构需求"为目标,构建高职"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课程中的课程标准建设。指出"岗位需求"下的课程标准理念应建立在充分调研和多方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项目和内容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上,主要围绕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通过对教学方法手段、师资队伍、配套资源、实际培训、考核评价上的对接进行实施,探索能切实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职业院校深入开展技能大赛的背景下,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该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在专业建设方向、合理化课程设计、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完善职业体系方面的新举措,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三岗五习"人才培养模式以教育心理学家Wallace的教师成长反思模式为理论依据,基于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构建实践,针对三个就业岗位进行差异化培养,突出岗位对接、分类指导、校校协同、双元育人和五段式学习过程特色,较好实现了校内学习、校外实践、从事岗位的有机融合与精准对接,提高了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谈“大专业、小方向”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秀华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2):16-17,29
"大专业、小方向"教学模式,即按大专业招生,通过共同的职业基础教育平台,构建职业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体系,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然后针对就业岗位设计若干个专业方向,即以岗定向,培养学生技术专长。大专业教学使学生具有就业弹性,不会因岗位变更而失去自身的工作能力,并具有可持续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小方向培养,可保证学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为直接就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工作分析方法以职位分类为依据,确定岗-证-课之间的关系,力图构建以职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标准、以职位工作内容为依托的"岗证对接、课证融合"一体化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横向课程按职位工作内容展开,贴近岗位需求和职业证书等级考试需求,完成岗-证-课融通。纵向课程按职位等级要求在各学历层次上合理衔接,步步提升。以此搭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阶梯型架构,实现技术技能等级和学历层次的涵盖与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