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的发展,教师以多媒体为载体和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这种方式进行授课,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通过以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来阐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学生人文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技术,轻人文",缺乏人文教育逐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文章探究了在信息技术课中应用"人文教育"理念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3.
浅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高素质的和谐发展的人。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一种必然。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可以融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于一体,促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现。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的精神养分,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的课程目标,但由于信息技术大众化、人性化的发展,促使学生使用网络工具进行频繁交流、交往,由此反应出的"双刃剑"效应也越来越明显。而作为信息技术学习主阵地的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育,要以教育学生正确、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中心工作,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技术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素养主要是为了促进人与技术的和谐,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能动把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今的信息技术教材多关注技术,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如果能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传授给学生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同时,若能再赋予课堂一些人文气息,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才是一节有意义和有成效的信息技术课堂,从而达到真  相似文献   

6.
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弘扬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内涵与动力,现代科学环境下的高职人文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人文课程的教学相融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人文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人文教育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人文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以人文素养与信息素养结合培养观念为灵魂、以纸质教材与多媒化教材配合建设成果为基础、以教学网站与电子资料库配套运用资源为平台、以人文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模式为流程的课程整合机制,经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学生的人文、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8.
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性。当下我们教育的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基本都以自我为中心,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人文素养",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比较注重科学理论和技术操作,造成了学生勤实践而轻人文的尴尬局面,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里面没有涵盖人文精神。其实,并非如此,所有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都不是彼此孤立的。本文从"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造成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症结"、"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3个方面来论述。  相似文献   

9.
马雪琴 《甘肃教育》2014,(22):44-44
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当今,信息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素质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开启了新的局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资源的人文整合,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富于人文内涵的语文课程资源形象化、丰富化、动态化、发展化,使其含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影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在更大范围内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学"所用。这些教学资源应以生本教育理论为基石,以学生乐学为基本,顺应学生的真实学习需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做人”,它培育学生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当代教育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信息空前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忧患的时代。科技发展代替不了人文教育,崇高的人文价值,不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受到损害。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对深层的人文价值问题给予足够…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怀和理性思考的尊重。将人文关怀应用到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展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发展个性,对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针对人文关怀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各个方面的渗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带来的信息技术教育问题接踵而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文教育的介入。本文从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突出教育的人文关怀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教育的人文关怀必须以教师的人文情怀作为素质基础,以学生个性的健康、全面发展为归属.从教师人文情怀的影响因素分析,它以丰厚的人文知识为底蕴,以人文价值观为指针,以人文思维习惯的养成为标志,以人文化品格的养成为最终归属.具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应当对学生情感、精神和健全发展等给予全方位的关怀.  相似文献   

14.
新文科发展和文科教育不仅面向文科专业的学生,也要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承担着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面向高校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开展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树牢文化自信,强化价值引领.以文学类通识课程为例,提升通识课程的学术内涵,重视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关注跨界融合,激发学生创新力.在教学上,为学生为中心,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促...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人做人”,它培育学生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培育学生高尚人格和健康心理素质。当代教育思潮强调“以人为本”、力求在教育活动中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创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把我们带到了一个信息空前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人文忧患的时代。科技发展代替不了人文教育,崇高的人文价值,不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受到损害。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信息技术时代,作为教育者,我们更需要对深层的人文价值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教学是在信息化背景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切信息技术为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服务。由于过分依赖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中出现了重技术应用,轻知识传授、重教师技能,轻学生实践、重表现形式,轻实际效果等人文关怀迷失的现象。为此,信息化教学中人文关怀的回归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备课与授课环节注重技术应用与知识传授、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表现形式与实际效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王振桦 《考试周刊》2013,(19):113-113
基础教育大力倡导人文教育,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要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意识、基本信息素养、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加强指导,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态度的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韦新丹 《时代教育》2012,(19):138-139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提升信息素养以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在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本文探讨了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内涵、所需的条件和实施措施等四个问题,为高等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在体育院校教育中,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把体育教育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密切融合起来。以体育为载体,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主线,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心智和精神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道德高尚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20.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飞跃。信息技术逐渐被运用到包括教育教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并切实提高了各领域的工作效率。以中职美术学科为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多媒体与传统美术教学的完美融合,渗透人文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