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庄子》中开拓了一系列富于审美意蕴的存在空间,以探讨“人”境为核心,拓展出对“道”境、“天”境的审美构想。三重空间构成一个内在联系的系统,成为庄子美学中极重要的一方审美之域。对此空间系统的美学阐释是理解庄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雏度。  相似文献   

2.
孙应鳌的美学思想以普遍性原则的“心”为本体,心作为一个形上范畴,它潜在于每一个人,至善无恶。他以“求心”功夫纯化心体,讲求在El用常行中使本然之心转化为明觉之心,呈现出与天地万物圆融为一的仁境和具有中和之美的乐境。孙应鳌的美学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对当时文学艺术风尚转变及清代朴学之学风具有一定的影响,对后世美学理论的建构也不乏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一个重要的审美心理范畴。“意境”乃“意中之境”;境生象外、境缘于情、境赖于思为其主要的审美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4.
对审美活动心理的研究,是个相当复杂的命题.审美心理,表现为文艺创作和接受活动中的心理机制.艺术接受以认识活动为前提,又包含自己独特的心理规律.接受者认识活动中的"心"是求真,鉴赏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心"是求美."心"智向"心"境的提升必须依赖一定的境域性生成.  相似文献   

5.
庄子美学理论中包含着深刻的美育思想,其核心是主张人要有一个审美的心胸,树立一种"逍遥游"的审美人生态度,通过"心斋"、"坐忘"达到对最高宇宙本体"道"的观照和体认,从而建立起自由、独立、完美的人格理想和生存境界,实现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禅宗以心作为本体论的范畴,“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空、境、悟”集中体现了它的美学智慧。受众凭借审美心理的“共通感”而获得普遍的主体认同。在无意识的直觉洞察中觉醒,日常感性中获得涅磐,康德的“共通感”理论赋予悟道者以超越世俗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7月18日下午,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永远离开了她最钟爱的"小学岗位",而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则永远地留在了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二附"),留给了这片土地,流进了千万个儿童的心间。"情境教育"起步在课堂,终极目标是育人,是德育、场境、心育的一体化。当通师二附以"情境体验式心育"申报省品格提升工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情境教学"的升华,"儿童—知识—社会"中隐含着更深刻的"儿童品格—德育场境—心润终身"育人逻辑,呼之欲出。"德境心一体",  相似文献   

8.
心物关系是文学理论中一大问题,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在西方提出和解决是在14、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而中国则早在反映西周时期生活的《诗经》中就以"赋比兴"方法揭示了自然与人的文学关系。儒家提出"比德"说,道家提出"齐物"说,这两家都重视人与自然的诗意关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了"心物宛转"说,既是对人的感情与自然景物文学关系的一次理论总结,又开启了唐以后的情景交融论。刘永济、徐复观、王元化三家结论基本一致,都认为"心物宛转"说的核心思想是"心境交融"或"心物交融"。论文在心理学意义上作出新的阐释,认为刘勰提出的从"随物以宛转"到"与心而徘徊",其旨义是诗人在创作中要从对外在世界物貌的随顺体察,到对内心世界情感印象步步深入的开掘,体现了由物理境深入心理场的心理活动规律。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都是诗人建构的审美心理场,"我"与景物已化为一体。因此,"心物宛转"说承前启后,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智慧诞生于儒、道美学,禅宗美学的问世,则标志着走向成熟.禅宗美学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空、悟、境.如果说庄子美学是对泛泛时空中倏忽变化的万物的感性经验的把握,那么禅宗美学就是通过"悟"对空及其万物的进一步否定,是看空的感性经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美丽的思想之花,它的独特的审美方式,对当代的美学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启迪.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它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予以教师的教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两种教育理论相互整合的思想,将学习内容和情境进行深入论述,界定教学内容与教材等概念,提出第一、第二情境及教学内、外环境等新术语。旨为教育与学习在教与学的实成活动中能清楚的把握,取得较优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思潮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大规模扩招.伴之而来的是日趋严峻的高等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因此,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融资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从政策环境、税收环境、金融环境等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所面临的形势。  相似文献   

13.
根据安徽省中小学三年多媒体教室建设情况,论述了中小学计算机教室建设中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弱者心态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严重的依赖心理、内耗、小人行为及紧张的人际关系;其存在原因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社会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要自觉地以智者心态涵养我们的心灵,这种“建设自己”的心态,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5.
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生存、发展必需的条件。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及调适能力是健康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分析了青年学生的挫折心理现状及成因,提出了提高学生的耐挫力和受挫后的调适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创新素质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文章在分析创新素质基本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就高校如何围绕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内环境与外环境建设,形成创新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界定道德环境是一个崇尚道德、追求道德的社会环境。然后,通过分析我们现实誓拿中轻视道德的各种表现指出,我们缺乏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针对我们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的基本思想和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保持一个平常心态对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好心态是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注重心态修炼,才能克服内心的浮躁,才能克服外界任何物质和精神的诱惑,人们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社会才能保持和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级、2004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发现,阿坝师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整体状态较好,但在情绪心理、人际交往心理、适应心理、学习心理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忧郁、交往障碍、适应欠佳、学习缺乏热情等不良心理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静静的顿河》作为一部优美的学作品,它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形成离不开比喻修辞的广泛运用。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受到创作主体的审关心理、地域化心理、通感思维等几方面的制约。通过对作品中具有一定稳定性的修辞心理的研究,可以为作家存在争议的本之间寻找风格一致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