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我是一个固执的人,带着一个固执的班。要不是成绩还可以,可能早已没"资格"再当班主任了。因为,我得罪了很多人。我是学校里公认的最认真的人,却是从教十五年来没有评过"优"的人,甚至在聘任职称的"关键"时期。因为,每次投票,我人缘最差。同事们对我已经"恨"到没有丝毫"同情心"的地步了。很多人劝我,"干嘛和自己过不去",我沉默以对,因为他们不知道我的快乐。耶稣说:"你必须在付出中得到你期望的快乐。"好心的朋友只看到我的"输",却没看到我的"赢",我赢得的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像往常一样,在上完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后,我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下课后,偶然听到学生之间聊天:"小日本侵略中国,可恶!""是啊,我也恨死他们了。""看到日本人就想打。"听到"小日本""恨""打"等字眼,我一方面为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喝彩;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些不对劲,联想到之前有学生在言谈中对日本、美国等国咬牙切齿的痛恨,以及他们在日本、美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真的没有偏见吗? 如果有人说没有偏见,我认为他看这个问题不透彻,或者没有仔细地去看世间的人。我在日本生活。觉得日本人跟中国人的习惯、想法、语言、礼节根本都不一样。所以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当然有不协调的感觉。可是为什么大家不互相理解?中国老一辈的人,看到日本人的时候,就想起战争的事。另外有的中国人认为日本人太有礼貌。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不太有礼貌又很穷。我很不喜欢这样的想法。中国人不是不礼貌,只是跟日本的习惯不一样。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很快,马上跟日本差不多了。但是,中国还有卫生方面的问题、人口的问题等等。这方面希望日本人理解,也希望中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后,日本不断进行对外扩张,推行"大陆政策",期间新造了政治地理名词--"满蒙"。诸多日本女性作家旅行、旅居"满蒙"并以纤细笔触创作了众多相关文学作品。一些作品美化日本的殖民统治,丑化中国,渲染"五族协和",为日本的殖民统治服务,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对外扩张政策在文艺领域的渗透。同时亦有作品对战争及殖民具有清醒的认识,批判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呈现中国人的善良与大爱,并表达了对日本民众战争认知及日本历史教育的忧虑。女性作家战争记忆中的"满蒙"叙事,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日本人的战争认识与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5.
天津卷《愿景》——《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收录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鲫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恨我忘了,不过我想,第三恨应该是:三恨愿景泡汤。”【虽然很押韵,但我不用BAIDU就能告诉你这话是张爱玲说的,最后一恨是:红楼梦是个大坑……】“没有愿景,就像投不了胎的野鬼一样。没有愿景,就像孤魂野鬼一样没有归宿。没有愿景的生活就像没有放味精的菜一样,可吃但不鲜。一个没有愿景的人,就像没有脊柱一样,直不起腰,挺不起背,只能匍匐在人生之路上,阳光照不到他身上,幸运女神也不会眷顾这样…  相似文献   

6.
当一群十来岁的小学生,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睛,大声齐唱:"电话打给你,美女又在你怀里,我恨你恨你恨你恨到心如血滴,伤不起,真的伤不起……"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够荒诞?近日,一段名为《小学生校车上集体合唱<  相似文献   

7.
日本流行的"不表扬文化"是由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这一文化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日本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激烈的竞争意识所导致的一种隐忍思维。"不表扬文化"从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流行,由于当众受表扬会使自己被孤立,日本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被表扬,尽量避免引起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不表扬"和日本人的谦虚文化、团队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使得日本人的性格中普遍具有一种被动的倾向,即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意见,极力避免与众不同,这也是日本人被称为"最缺少朋友的民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一个中国朋友K陪一个日本人N一起到中国游玩了几天,一回来见到我就说:"哎呀,累死了!"我问他理由,K回答说:"我带着N去旅行,却始终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真是很累!"我和日本人N也是很好的朋友,但N也意外地说自己很累,说K的话太多,所以要边听边附和他,怎么会不累呢!据N讲,日本人很难与话多的中国人真正地进行交  相似文献   

9.
<正>一"除了代老师,其他老师我都恨!"这是周钰沛同学对九班老师的评价,是班长告诉我的。周钰沛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差生"。学习基本跟不上老师的节拍,不做作业,或者作业全错是家常便饭。老师和同学经常拿异样的眼光看他,用难听的话批评他。于是,初二上学期他转到另一所学校。可过了两周,他又回到了九班,我问他为什么又回来了,他说在新的学校他一个人都不认识,实在不习惯。  相似文献   

10.
<正>我有一哥们级老爸,名曰"小胖"。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无潘安之貌美,更无关公之体硕。矮小木讷,不善言辞,憨态可掬,却总让人又爱又恨。一红灯笼高高挂,鞭炮"啪啪"响,这就是过年。此时,最  相似文献   

11.
洪晔是谁?她为什么是“粘人胶”?听了这个外号,你一定有许多疑问吧!别急,听我往下说。洪晔是我以前的同班同学,她是我的邻居,又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之所以说她是“粘人胶”,是因为她总喜欢跟着我,像胶水粘到了我身上一样。我在哪儿,她就跟到哪儿,除了吃饭、睡觉。一天,放学的路上,我有急事必须早点儿回家,于是叫她走得快一点儿。她不听,我一气之下就拼命地跑了起来,可她拼命地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跑。我还是拼命地向前跑,想把她甩了,没想到脚底一滑,摔了个狗吃屎,洪晔被我一拉,摔了个四脚朝天。旁边的人见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我觉得很丢脸,恨不…  相似文献   

12.
残缺与柔韧     
<正>南京大屠杀后,一名外国记者问一个日军:"杀人时,有什么感觉?"日本人轻松地说:"没有感觉,就像在海边剖鱼一样。"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照片:手提人头微微含笑的日本士兵、正在乐于比赛杀人的军曹。我反复思索着那场战争背后人性深层的一些问题。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人  相似文献   

13.
又到了“八·一五”,这是第五十个“八·一五”。五十年前我三十三岁,那时我是在上海的“海军保甲事务所”里听到天皇宣布终止战争广播的。那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涌上街头游行,分享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 战争的铁锁终于被斩断,我的内心沉浸着一种解放感。在天皇制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下,在我人生的三十三年里被剥夺了思  相似文献   

14.
学生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最恨的人——或许,是欺凌过自己的恶霸;或许,是在课堂上毫不留情嘲笑自己的老师;又或许,是对自己管教苛刻的父母。与众人不同,最让我恨得最刻骨铭心的那人,却是个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于"故事"中的女孩。妈妈非常热哀把我与同龄人比较,最常挂在嘴边的那个人叫作"徐珊"。徐珊是舅妈的外甥女,我从小学开始就听过她的大名:我走路时总弓着腰,而徐珊学过芭  相似文献   

15.
<正>什么叫"放过"?如何"放过"?答案很简单,就是人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临行前,父亲对我说:"一个人出门在外,要懂得放过别人,知道什么叫‘放过’吗?""放过,就是让别人通过,放别人过去。"我说。父亲说:"一个人如果内心充满了对别人的恨、对别人的怨,又怎么可能让别人  相似文献   

16.
父亲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早点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我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正>从我的山东口音说起我的口音让我非常郁闷。我跟我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当初首都设在高密,那我就是说普通话的老师了。但他们一句话就打消了我这个念头,他们说,"你现在是高密腔、北方调、四不像,即使高密话是普通话你也回不去了"。但是,值得高兴的是,我的方言大家能够辨识,我的同事不用看到我,听到声音就知道是我。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被辨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的音调、音色都不一样。如果真的都一样,那就坏了。而我们的教育,最重要的也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变得不一样,使每一个孩子都能  相似文献   

18.
宝贝,对不起     
正本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周记作业,却让我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委实说,我对睿杰并不了解,也没有特别的关注。他在周记中写道:"您是我第一个喜欢的语文老师,虽然我恨语文恨到骨子里。以前我看到老师,就像看到欠了一屁股债还厚脸皮来借钱的人一样,令人深恶痛绝。""在您的课上,我的上下眼皮和睦相处,连以往要把  相似文献   

19.
从小就知道,"爱"的反义词是"恨",却从未深刻地理解过爱与恨的真正含义,直到自己也学会了去爱或去恨一个人。捧着书,书上的文字道出了我的性格:固执,甚至有些偏执。因为我一直都认定,爱的反义词就是恨。爸爸和妈妈吵架的时候,我问妈妈:"你爱他吗?"她说:"不爱,爱就不会吵架了。"我再问:"那你恨他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有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儿子。为了让他记住,并且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批评他时,常把他以前的"老底"翻出来,同他讲道理,可儿子依然我行我素,没什么变化。对这个小滑头,我真是又气又恨,因为我一直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