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将相和》一文,我立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从不同纬度预设了本课的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抓住人物特点,生成价值取向。一、激趣设疑,理清课文思路课前首先出示了《和氏璧》文配画故事,读完后,学生兴趣盎然,我趁势设疑:《将相和》一文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几个小故事,你愿意了解吗?学生怀着极强的好奇心读完课文后,引导他们说出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学生通过整体感悟,很快了解了课文内容。接着,再次向学生设疑:课文题目为《将相和》,最后一部分就是讲了这个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前两个故事?学生通…  相似文献   

2.
赵彦 《四川教育》2003,(5):34-34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最喜欢谜语了,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你们猜猜谜底是什么。“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树儿见它招手,花儿见它点头。红旗见它舞蹈,风铃见它歌唱。”生:风!师:对!是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画风》。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生:谁在画风?他们是怎样画的?生:风没有颜色,没有形状怎么画?师:快打开书,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生:(自由读课文)师:刚才你们提的问题都找到答案了吗?告诉同组的同学,你读懂了什么,看谁的收获多。生:(组内汇报)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想请教一下大家,…  相似文献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时,我们一般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审题,分析研究题目中的关键词,从题目中揣摩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笔者在听课中也发现,许多老师在新课揭题时,都喜欢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个环节应该说是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奋点”,因为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自主探究、不断创造的过程。但有些质疑课题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如一位老师教学《哪吒闹海》(苏教版第五册)一…  相似文献   

4.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可见,思是为学之本,启思是为教之本。课堂设疑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设疑不当,必然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氛围,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设疑得法,可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实施探究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本文结合绘本教学实例,探讨了如何通过标题、提问、品读、续尾设疑,让学生在好奇、参与、感悟、创编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讨论、辨析和解疑,并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灵活、深刻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培养学生用“读、画、思、注、议”的方法去读书,初步尝到甜头. 一、读.课上每读一遍课文,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江姐》一课,学生精读课文时,教师提出的思考题是:这一篇文章反映了江姐哪些高尚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是怎样分析的?每一篇课文都坚持这样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二、画.就是做记号.如前边所提的那些问题,学生读书时,就要把有关答案画下  相似文献   

6.
向承凤 《湖北教育》2003,(17):23-2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促进其主体发展呢?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荷花》一文的教学,老师布置学生学习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作者为什么说这幅画是“活”的画?为什么说荷花会“冒”出来。而不是“长”出来的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让学生带  相似文献   

7.
巧用新闻导入课文上课铃声响了。我走进汪老师所教的班级,去听新授课《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传统课文,汪老师能否教出些新意来呢? 正当我想着,汪老师已从容地走上讲台,脸带微笑地开了口: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新闻故事。”第一句话,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爱听故事,一个个翘首以待。于是,汪老师就抑扬顿挫地讲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激疑拓展”是我校“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阅读多思教学法的实验步骤之一。这一环节即是教师诱发、点拨和探索课文的重、难点,激起学生疑深、疑透、疑广,拓展学生思路,培养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宜在课文的重、难点或特点之外巧下“金钩”,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识矛盾,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思考动机,让学生“多思”、“善思”,拓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一、以趣问激疑拓展引奇激趣之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我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引导学生精读)后提问:“要是小蝌蚪问你:‘小朋友,我要怎样才能找到妈妈,…  相似文献   

9.
善于设疑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艺术,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在新课的开头处、重点难点处、易产生混淆处及课堂结尾处面向全体学生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0.
创设新型语文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谜语作业这类作业多应用于识字学词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儿童喜欢猜谜语的心理特点,每天布置一些谜语识字学词作业。这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加深儿童对字词的理解与记忆。谜语作业的形式可以是教师编,学生猜,也可以是学生编大家猜(包括老师、同学、家人等)。即使学生编得不尽人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同时可以定期举行编猜谜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绘画作业有些课文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安排作业。1.按方位顺序写的文章。如《三味书屋》、《北京》等,可以让学生画出作者介绍的各个场景,加深印象。2.游记类课文。如《记金…  相似文献   

11.
一、激疑引思型。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便会经常使用“激疑引思”的种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一、让学生走进背景寻找作者的身影让学生走进背景寻找作者的身影。如果用发展的思维来衡量这句话,这个背景是值得质疑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应该是涉及课文主人翁、作者、故事内容背景及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有时,简单得只是一首音乐或是一幅画……。或许花长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堂伊始应注重课的导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新颖的方式,创设课堂教学合适的情境,引人入胜,促使学生充满情趣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去,投入到主动阅读的活动之中.导入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谈话导入、音乐导入、谜语导入、看课件录像,等等.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生动有趣,可用听老师讲故事或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拉"住学生耳朵后直接切入,揭题板书,"今天我们一起学讲这个故事."又如《春雨沙沙》一课,让孩子们伴着音乐唱一唱《小雨沙沙》,柔美的歌声捕捉孩子们的思维,带入春雨的世界.只要能吸引学生,引发学习的兴趣,拨动他们阅读课文的心弦,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韦颖洁 《小学生》2023,(2):151-15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疑思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巧布疑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学会质疑、探疑,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向多元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疑”是求知为学的动力,“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一堂语文课往往由发疑开始解文,如果教师会设疑,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教师的设疑就是起牵线搭桥的作用,既要质疑到文章的“关键”之处,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阅历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力,能让大部分学生有兴趣、有能力通过这座桥走进课文、走近作者。以下几点是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实践过的:  相似文献   

16.
《妈妈的爱》这篇课文选取的扇扇子、送伞、抱“我”看病等生活场景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我想课文一定能引起共鸣,孩子们会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诉说他们和妈妈之间的故事,那么这节课的德育目标便水到渠成地实现了。但是课堂却没有按我的预设进行,多数孩子竟无动于衷,孩子们那平淡的眼神,静如止水的表情,了无生机的课堂气氛让我迷惑不解。是我引导不到位还是另有他因?我随机问了几个学生“:你的妈妈爱你吗?”有的竟毫无表情地回答:“不爱。”愕然之余,我又问“:为什么说妈妈不爱你?“”因为我一直是奶奶管的,奶奶对我最亲,妈妈没有管…  相似文献   

17.
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表达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质疑。质疑就是提出疑难的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习中随时随地都会碰到疑问,因为不懂,因为有"疑",所以要学习。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疑  相似文献   

19.
乔守花 《山东教育》2013,(10):36-36
一、范读引路.激发兴趣课堂上教师以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妈妈的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儿童诗,对培养孩予的诵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是非常直观的.妈妈的爱伴随着我们长大.爱是点点滴滴的积累.爱也有许许多多的细节。  相似文献   

20.
李小珍     
李小珍和她的妈妈好像总是有点不大对。她的妈妈挺关心她,还给她送早饭,可李小珍却说妈妈不爱她。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可李小珍就是这样说的。于是,心里揣着疑问的老师去家访了……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吗?请看本期的生活故事《李小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