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家庭背景作为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采用自主开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量表为研究工具,通过对中国64所高校调研数据分析,考察基于家庭背景变量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差异性。研究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总分在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类别方面均有极显著差异。在父母文化程度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具体维度上,领导素质、职业潜能和通用技能差异非常显著,但核心素质、职业人格和团队素质无显著差异;在父母职业类型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各具体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背景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通过研究一个完整的毕业生群体样本,分析毕业生父母职业类型、家庭经济背景与毕业生单位性质、起薪、初次就业满意度的关系,进而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作用与影响机制,以期能为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月红 《江苏高教》2023,(7):104-109
数字经济为非正规就业开辟了广阔前景,成为“稳就业”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认知-情感-意愿”的理论分析框架,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在情感和行动上都不能完全接受非正规就业;不同背景因素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观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比较来看,男生更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高职高专的学生更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学习成绩、综合能力分别位于班级前列的学生不愿意选择非正规就业,文史哲类学生在非正规就业三个维度上评分均较高,家庭在直辖市的学生在非正规就业意愿上评分最高,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学生对非正规就业认知评分越高。数字经济时代,建议通过政府引导树立新型就业观念和扩大政策供给、企业革新内部用工制度与提供外部就业服务、学校构建智慧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开发自身非正规就业资本等多元途径,推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4.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新问题,科学正确的就业观是充分就业的直接因素。本文通过大学生就业观与家庭影响的关联性分析研究,更好地分析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观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从而对家庭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良好环境提出明确具体建议,进而促进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就业观是影响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的一项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北京联合大学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以实际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首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就业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学生就业观的主要因素,以期对首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每年新增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在此背景之下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就业观对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索大学生就业观转变趋势,提出几点促进大学生就业观转变,尽快就业的对策,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从实践出发,提升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7.
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进行分类培养,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的重要体现.由于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学校层次、学生特点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既有普遍性的表现,又有特殊性的一面,兼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对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培养应符合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体现出指导上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并坚持以矫正学生不良就业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目标.文章通过对大学生性别、贫富、文理、身体健康方面差异的分析,具体地提出个性化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8.
孙莎莎  张现超  王巍峰 《高教论坛》2023,(11):104-107+114
退伍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研究退伍大学生军旅经历对其就业观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其职业选择与发展,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征兵宣传提供理论参考。基于个体生命历程理论视角,运用叙事和轨迹模式相结合的生命史研究方法,分析了刚退伍复学、退伍2年、退伍4年三个时间段的3名退伍大学生,探索其就业观的特征。研究发现,退伍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在个人能动性、大学阶段的生命时间、家庭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家庭复杂关系相互作用下展开的;退伍不同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的同时兼具有鲜明的统一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基于华北地区3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以父母受教育程度为主要指标,分析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选择工作单位的性质有显著影响;家长对子女的职业期望和与子女的交流沟通影响子女的就业成功率;相比较而言,权威型家庭子女的就业状况更好;家庭文化资本地位较高的子女对使用社会关系获得就业资格的现象更为包容和认可.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难题的重要背景,了解并理解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以及推进就业工作的创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作者所在高校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就业信心的影响因素"调研统计数据,从社会性别视角对两性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信心整体偏低,男生就业信心明显高于女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人力资本、求职准备、学科理解、家庭背景均对就业信心有显著影响并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为提升大学生信心和就业质量,高校需要根据影响因素和性别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就业指导,女大学生应积累人力资本并提升抗压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用人单位和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还存在着一些局限,因此,推动理工科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进行就业自助工作十分必要。理工科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应通过专业实践培训、就业技巧培训、主动联系就业单位、考研和从事能发挥女生优势的工作等途径进行有效的就业自助。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调查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下家长的就业观念、就业方法和对就业的关注度,对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就业观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家庭文化背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为正相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的个性化指导,应当充分考虑其家庭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蚁族作为高校毕业生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理应得到高校的重视与关心。蚁族问题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紧密相连既体现于部分大学生毕业即成蚁族的现实,又体现于蚁族问题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认识与选择的深刻影响。科学应对蚁族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首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从主观上避免蚁族群体的产生;其次,要以毕业生为本,及时更新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增强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再次,可以创建高校后大学时期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尽可能地为蚁族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还可以通过在蚁域创建社区服务站、建立大学生就业保险、优化蚁族保障房申请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问题应该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到高校、发放助学贷款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由于我国目前严峻的整体就业形势,自身陈旧的传统就业观念、不健康的就业心理、较低的综合素质、高额的就业成本以及匮乏的社会资源,贫困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较非贫困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形势。要改变此局面,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将帮助贫困生的就业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如何根据大学生就业求职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现状,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又如何突出辅导员在创新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现实问题,都亟需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性视阈中。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学生如何就业是当今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作为高校学生就业中的突出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职业指导的内涵与现状分析、职业指导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建立完善就业指导体制等几方面阐述了职业指导在高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个重要的课题。高校共青团应当从党中央重要指示为指导思想,通过团员教育、校园文化、特色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在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学习择业就业技巧,提高竞争能力,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没有一所高校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掉以轻心。无论是从学生本身,还是学校和家长方面,都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重视。之所以会形成当前的局面,一方面意味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扩招迅速,大学生人数急速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的严峻性。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并且提出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出现了焦虑、自卑、依赖、从众、逆反等不良心理。分析各种不良心理的起因和现状,探讨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应采取的做法,希望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