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就高等教育产业化界定,从其属性、规律、特征、原则及其在社会定位中的诸多关系,对其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指出高等教育产业化是高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的体制保证。  相似文献   

2.
论高校后勤服务的教育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樟 《江苏高教》2005,(2):129-131
高校后勤服务的教育属性就是高校后勤服务这一事物自身内涵对教育的包含及其外延与教育的关联.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后勤服务教育属性的主要特征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对其的影响因素,阐述正确认识和把握其教育属性对当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所谓事物的性质,指的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根据这一界定,有如下三点需要进一步认识:第一,性质与特点(特征)、属性的关系。首先,根据性质的定义,性质是特点(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特点(征),它是反映该事物的“根本属性”的特点(征),故其内涵更为深刻。而特点(特征)的外延更具广泛性和一般性。事物的属性则不必反映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第二,根据上面对事物的性质的界定,显然一种事物的性质具有比较意义,即它是在与其他事物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后勤服务前教育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樟 《江苏高教》2005,(2):129-131
高校后勤服务的教育属性就是高校后勤服务这一事物自身内涵对教育的包含及其外延与教育的关联.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后勤服务教育属性的主要特征及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对其的影响因素,阐述正确认识和把握其教育属性对当前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内涵发展”原义:通过学校内部挖潜的扩张模式“内涵”与“外延”是逻辑学的一对范畴,原义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概念的内涵是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而概念的外延则是所指对象的范围。[1]我们所使用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包括“内涵性发展”“、内涵型发展”和“内涵式发展”等各种用法)和“外延发展”(包括“外延性发展”“、外延型发展”和“外延式发展”等各种用法)都是从这里借用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所说的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都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而没有给以精确的规定。最初人们使用…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内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5B类教育定位为“技术教育”,它与我国目前所要积极发展的“高职教育”从层次、类型到课程特征都是一致的;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有高等教育属性、技术教育类型特征,办学模式的开放性、办学体制多样性特征,业务内涵的应用性、工作岗位的基层性特征;我国高职教育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也完全符合最新国际教育分类标准,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价值观具有时代性,它要求我们立足于时代把握高等教育的属性.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角看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争,实际上是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对教育的经济功能认识不断加深并越来越重视教育本身的经济价值的过程.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角看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之争,也正是历史上教育的社会属性之争的延续,是教育的"上层建筑说"与"生产力说"之辩的发展与深化.它表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本身的经济价值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科学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古代社会人类对它的认识比较简单;演变至今,其涵蕴日趋繁富,它是由认识主体、认识过程和认识成果合成的辨证统一体。就其内涵而言,它有三个要义:一是指科学知识系统,二是指科学研究活动及其方法,三是指科学组织建制。就其外延而言,它的涵盖甚广,可对其作多种界分,但通常将其分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类。中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率先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尔后,人文社会科学又从自然科学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一分为二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鼎足三分之势。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四大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的。与外延式发展一样,它也强调教育规模的发展、教育结构的合理调整、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快速提高。但在实现方式上却有所不同。它不是以兴建新校为其主要特征,而是在现有高校数量不出现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高等教育发展包括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大要素。如果说,外延式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那么内涵式发展更多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十一五”期…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分析,需要在“质量”概念研究的基础上,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进行探析.从内涵来看,它是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外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从外延来看,既可从纵向上分为教育投入质量、教育过程质量和产出质量,也可从横向上分为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还可从教育活动上分为教学质量、管理质量和为教学提供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价值是人们对于能够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重要性的认识与评价,目标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作出的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或对某种结果的追求。高等教育分流的价值目标是高等教育分流主体对有关分流活动的价值取向与目标选择,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矛盾性,需要高校主体采用"兼顾"的分流目标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12.
主要论述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引起的教育分流现象,以及科举制废除之后,在制定新的学制、发展新式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的教育现象。从现代教育分流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晚清教育分流的必然性、政府在教育分流中的作用以及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对教育分流的影响。从而对晚清的教育分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陈勇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6):102-105
不断完善发展的流媒体电视,必然会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而完成教学史上从粉笔黑板到投影再到流媒体的革命三级跳。文章阐述了流媒体电视的概念,并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了流媒体电视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并从面授教学和远程教学两个方面,提出了流媒体电视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最后提出了其在未来的推广应用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应试教育”的局限在于忽视教育活动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而过程属性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教育活动的过程属性就是生成性和发展性。教育的过程属性具有转化与生成、情境化与关系结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等特征;创造性价值或创生性价值是教育的过程价值的核心。生成性思维视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对教育活动提出了崇尚教育民主、崇尚发展价值、崇尚主体性、崇尚整合方法论的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分流选择方式策略——国际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分流选择方式主要是指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所进行的分流选择方式。从目前各国实践看,大体上主要有六种选择方式,而我国高教育分流选择方式过于单一,必须结合实际,整合多种选择方式方能使我国高等教育分流合理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式的转型过程中,政府、市场、学校这三种机制同时成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动力。由于高等教育"准公共产品"属性,政府在资源整合机制中起着宏观主导作用。市场基础性作用影响的过程,使得资源配置过程趋向优化。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大学与身俱来的学术力量不是市场或政府力量能替代的。"整合"不同分配机制的过程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创新过程,三种机制力量互为基础、相互作用形成三环相联的机制模型。整合机制有利于解决欠发达省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7.
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属性,它要求国家主动干预,维护公共利益;要求国家财政支持,改善整个社会的教育条件;要求以社会为本位,维护每一个人的平等受教育权。由于传统法律部门难以回应教育公共性凸显所反映的社会要求,教育法应运而生,成为维护教育公共性的一个理性选择。2002年之前的教育立法,整体看是为了实现改革目的、实现"以法治教"而制定的法,缺乏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呼应,不能发挥社会所期待的、应有的功能,在前期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导致了教育的公共性危机。当下,教育立法必须回归教育的公共性,以教育的公共性为教育立法的核心价值基准,教育法各要素的规范也须考虑公共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于高等职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思潮,总结分析了各种改革观点的结论,指出了其改革的预期目的,同时研究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文章认为通过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丰富、展示形象和传播效率高等特点,更好地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服务,从而能够使高等职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保障:特点、途径和实现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府、社会和高校分别代表着高等教育运行过程中的三种基本力量,也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三大基本主体。相对于政府和高校的质量保障,社会的质量保障主要通过市场经济引导、社会舆论监督、社会中介组织评价等途径来实现。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政府的放权与高校的自治是前提,市场的完善与文化的先进是关键,社会力量的整合与引导是手段。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公平观是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公平观,它是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公平观的继承与超越,指个体进入高等教育机构的机会、群体和个体参与高等教育活动的机会以及高等教育机构间发展机会的均等。通过市场与非市场两种途径,为个体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或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采取代内补救和代际补救等措施以及一定的预防措施,以提高信息社会中高等教育公平水平,促进个人、高等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