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许将 《增注》第一卷第308页《许将小传》结尾说:许将“……徽宗时,以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卒谥文定。”这样介绍不完整,给人以许将卒于知河南府的错觉。据《宋史·许将传》、《宋大臣年表》及《北宋经抚年表》等,许将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是因被御史攻击,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的,御史继续攻击,又降为资政殿学士知颖昌府,改调大名府。6年后,稍升奉国军节度使。正和元年(1111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可见他“知河南府”后,还任过多种职务,最后是死在“奉国军节度使”任上的。 时彦 第一卷第393页《时彦小传…  相似文献   

2.
春日忆李白(唐)杜甫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 清新瘐开府, 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 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 重与细论文?[题解] 杜甫与李白有很深的友谊。杜甫有多首反映怀念、思念李白的诗作,如《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本诗即是一首这样的诗。[注释] 白也:白,李白。也,副词,表感叹。 瘐开府:庚信,字子山,南北朝时诗人。因曾任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世称庚开府。 鲍参军:鲍照,字明远,南朝诗人,因曾任临海王刘子顼(音xu)参军,故称的参军。 重与细论文:可参考陶渊明诗:“奇文共欣赏。疑义…  相似文献   

3.
庾信于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出使西魏,后梁灭亡,被迫仕周,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等职。宣政元年,古洛州改为商州,庾信该年正好回长安任司宗中大夫,故而有人认为庾信是洛州最后一任刺史。在理顺庾信仕北后期任职顺序的前提下,发现庾信离任后,萧圆肃于宣政元年曾担任过洛州刺史,进而得出庾信并非为洛州最后一任刺史。  相似文献   

4.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屯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最早的书院学田出现于潭州岳麓书院。真宗乾兴元年(1022),官学学田正式出现,仁宗时立学赐田制度基本形成,神宗、徽宗时进一步发展,并正式确立。至徽宗大观三年(1109),全国学田总量达105990顷。南宋时,学田进入成熟与完善期,各地学田的数量较北宋大幅度增长,书院学田在理学家们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学田制度的形成,确立了元、明、清以来教育经费的基本形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讲议司是北宋徽宗时期以讲议财赋为目的的临时机构,是三省、枢密院的附属官司.这一机构以恢复神宗熙丰法为名,以聚敛财赋为目的,侵夺三省、枢密院之权,讲议的对象包括宗室、国用、商旅、盐泽、赋调、冗官、尹牧诸事.讲议司的两次设置,体现了徽宗的理想和蔡京的施政抱负,对北宋晚期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之形成的大批财务官僚,对南宋初期的经济社会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二南:《周南》、《召南》的合称。二雅:《小雅》、《大雅》的合称。二司马:西汉司马相如、司马迁的并称。二陆: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二入(均为文学家)。二潘:西晋潘岳、潘尼(叔侄二人皆为文学家)。二王:三差之、王献之(父子是东晋书法家)。二晏:晏殊、晏几道的并称(父子皆为宋初词入)。二程:程额、程颐(兄弟二人为北宋哲学家)。宋词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元散曲两大家:乔吉、张可夫。古代诗史双壁:(木兰诗)、朽L雀东南飞)。明传奇创作两派:吴江派、临江派(分别以沈王景、汤显祖为代表)。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书画装裱艺术之中有一种式样被称之为"宣和裱",是北宋徽宗赵佶内府收藏书画的一种装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号(1119—1125年)而得名。此种式样以形制规范、用料考究、工艺精美而著称于世,至今仍广泛流传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正>一、少年志向与北宋科举制度秦观,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主要经历了神宗、哲宗两朝,而卒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此间正是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科举等方面制度,处于大改革大变更的时期。秦观的生活道路,必然受到这个时代诸方面特征的制约和影响。秦观的家世,不详记载。他有《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写道:“我宗本江南,为将门列戟。中叶徙淮海,不仕但潜德。先祖实起家,先君始逢掖。议郎为名士,余亦黍词客。”由此可知,秦观的祖籍原在江南一带,后来迁徙淮海(即淮河,流经高邮湖)。他的远祖曾  相似文献   

10.
北宋三司盐铁判官、度支判官、户部判官是三司系统内重要的职事官,通称三司判官。北宋三司判官的设置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安史之乱后设立的度支、盐铁、户部三使司下的度支、盐铁、户部判官,具体则承袭五代后唐的机构设置、后周的“三司判官”之名,兼借鉴唐代三司巡官、推官的部分职能。北宋三司判官在宋初两朝多由精于钱谷之人担任,真宗朝倾向于事务老练的藩郡知州,仁宗朝后多由文辞之士担任。随着选任标准的变化,北宋三司判官除了参与三司日常政务外,其临时差遣职能繁杂起来,在外出体量公事、推鞠刑狱、国家正旦使、科举事务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逐渐演变为转运使、副使和提点刑狱等职的出入官资序,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改官制时被裁撤。  相似文献   

11.
大观元年(1107年),田佑恭以南征之战占领了位于乌江河畔最大的羁縻州地时,他以其先世传承的“思”字,并结合徽宗帝御敕的黔南路的“南”字,集“思”与“南”形成了“思南州”署名的称谓。凭藉乌江枢组君王文明的漕运优势,开源贵州的文化、开启贵州的文明,思南州必然成为北宋徽宗时期建造的贵州省署的最佳选择。此史实再次证明:到公元2019年,贵州建省当有九百年了。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的太学制与科举制在发展演进中衔接碰撞、互动影响。着眼于太学内部考察,太学制度的演变源于科举改革的背景,太学科举化趋势明显,科举制对太学解额及免解制度、教学与考试内容、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具有强大导向作用。随着兴学改革中太学影响日盛及对科举制的悖反,朝臣围绕太学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优劣之议、太学取士与科举取士的存废之议、释褐状元与科举状元的名望之议集体论辩,推动北宋教育改革发展。徽宗朝由诏罢科举取士到诏罢天下三舍取士,历经17年特殊时期,从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改革现状等考论其缘由,对深入论析太学制与科举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焘生于北宋徽宗政和五年,死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15—1184),正值祖国山河、赵宋政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他是个爱国主义者,“甫冠,愤金仇未复,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乾道三年(1167)召对,首举艺祖治身、治家、治吏典故,以为恢复之法”(《宋史卷388李焘传》)。他是真正对国家兴亡,匹夫且有其责  相似文献   

14.
我省史学家是以“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以五万军队的军事手段,将思南(今地)田宗鼎、思州(岑巩)田琛逮赴京师处斩,分其地为八府四州,遂设贵州布政使司”于贵阳为由而认定此为贵州建省之始的.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未见准确:北宋末年,宋徽宗为开化黔中以南消灭羁縻州而置黔南路。此应为贵州建省之始.  相似文献   

15.
跋《龙山公墓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隋开府仪同三司龙山公墓志》是三峡地区仅见的墓志铭文,记载了奉节一位北周隋朝官员的生平事迹,涉及三峡地区社会历史诸多问题。本文对墓主的姓氏、父祖任官、民复巴州地理沿革、所任官爵和身世等重新作了论证,并对墓主的历史面目和考察此人物的意义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史料介绍     
莆仙经纬·古代人物介绍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号莆阳居士,先世居仙游,后迁至莆田城南门外蔡诧村。天圣八年(1030),襄登进士甲科,次年,授漳州军事判官。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余靖因议论政事获谴,尹洙自请降黜,欧阳修因诘责司谏高若讷,也落了职;而高若纳营私得宠。襄作《四贤一不肖》诗以示褒贬。 庆历三年(1043),仁宗擢用余靖、欧阳修、王素三人为谏官,并命襄知谏院。襄上疏说:“朝廷增用谏臣”,“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是我国明代施耐庵所著的一部优秀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故事记述了北宋徽宗年间发生在山东一带的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聚义的整个过程。这部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在阅读时.应重点把握下列要点内容:一是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二是掌握那些家喻户晓的精彩情节.三是知晓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四是识记住部分人物的绰号.  相似文献   

18.
现行中学七年级历史课本在讲到北宋灭亡时有这样几句话:“1126的,金军乘大雪攻破北宋京都汴京。第二年,金军俘虏徽宗和宋钦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北去,并掠走宫廷仪杖、天下府州图、典章、天文仪器、乐器以及大批珍宝器物,北宋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靖康之变”。岳飞在《满江红》词中也写道:“靖康耻,犹未雪。”那么,汴京是如何陷落的?靖康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钦二帝的命运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2011年8月13日开始执行的《婚姻法》解释(三)(后称“新解释”)很有爆破力一下子引发了有如海啸地震般的社会群议,大有口水与泪水齐飞,岳母共发妻同怒之势。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含书院史)研究有许多新成果、新见解。文章仅以若干个“三”为例:如书院教学是三体现象的典型模式;中国学校发展有三个阶段;具有学校性质书院有三个要件;教育史可划分为思想、制度、实际活动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三种教育;唐末书院产生的三个原因;书院讲会有三种活动方式;历史上出现讲会式,宣讲式,聚徒式三种类型的书院;对北宋四大书院三类不同的概括;有北宋三大书院的说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书院的关系密切……等十余项,以供学者一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