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解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从语言与存在的角度看,《马桥词典》透过独特的马桥语言破译了马桥人丰富的生活世界并展示了独特的马桥文化。从语言与权力的角度看,《马桥词典》表现了语言对人的强大制约力。从语言与历史的角度看,《马桥词典》揭示了历史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对语言有着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从《马桥词典》到《暗示》,韩少功对语言的认识经历了两次转向,《马桥词典》顺应了西方的“语言学转向”,而《暗示》则是这种转向的反动,走向了“否定之否定”。  相似文献   

3.
《马桥词典》是以韩少功下放的一个名为"马桥弓"的小山村为背景,结合他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所陈列的一百一十五个新的词条,用词典的形式与文化人类学、思想随笔和经典小说等形式相结合写成的一部小说,记录了许多生动地"马桥故事"。《马桥词典》的出现,其独特的体裁和所表达的文化思想内容以及方言的考证都是语言学界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4.
1997年,韩少功《马桥词典》的发表,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间,评论界评论不一,褒贬参半,更有甚者,还有学者因对这部小说的评论而被韩少功告上法庭。文章在对《马桥词典》充满魔力的语言世界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对文学的寻根,始终贯穿在韩少功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显然具有汉语“地方性知识”价值和文化研究的意义。该书在对马桥社会生活的参与观察的基础之上,以语词的形式为一个村寨建构历史,并对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马桥词典》以文学人类学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来诠释,其中所描述的社会事实和文化现象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具有明显的民族志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桥词典》是作家韩少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采用了特殊的词典式形式,共115个词条,展现了生动野性的马桥传奇和各具特色的马桥人,思考了悠久深刻的马桥历史和丰富曲折的文化心理.本文力图从文化与人的角度探讨《马桥词典》中作家、叙述者、人物、文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文化与人这一命题看马桥文化与马桥人、马桥文化与叙述者“我”之间的关系,并追问这一命题在文本主题方面的展现,即回忆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文本中的语言探索,则是连通回忆与现实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7.
研究汉语史、汉语方言的,既重视我们悠久文明所留传下来的浩瀚文献,也重视我们现在日常所用的方言俗语;既需要研究古人著作中的语言,也需要研究个人作品中的用语,特别是那些少见于甚至不见于典籍、词书的方俗口语。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就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马桥方言以及整个湘语极为宝贵的丰富资料。笔者以为,作个《马桥词典》的词典,其功当不在《水许词典》。《金瓶梅词典》、《儿女英雄传词典》之下。限于篇幅,只能拾掇其中一些,以为《<马桥词典>方俗口语词例释人参考用书是鲍厚星等《长沙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对韩少功创作《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将一部 2 8万字的小说分解为1 2 1个词条 ,在对这些词条的解释和阐发中展开了关于马桥的人物和事件的叙述。将小说分解为词语 ,看似 80年代先锋小说衰竭之后留下的“解构”的残余 ,实则韩少功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寻根”的延续 ,借词典的形式是在小说濒临死亡的危机之后韩少功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叙述策略。当中国当代小说在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影响下消解一切 ,直至不可避免地消解自身而陷于尴尬境地的时候 ,韩少功采取了看似消解的、颇具“反小说”之先锋性的文本结构 ,将文本的意义维度指向了难以言说的语言 ,从而直面…  相似文献   

10.
一奇峰突起的“文化寻根小说”似乎早已沉寂平落,偃旗息鼓了。没想到时隔十年之后,其首倡者韩少功又抛出了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马桥词典内》(以下简称《词典》)。其文本体式之新,思想内涵之深刻丰富,令人咂舌。《词典》首先引人注目的是文本“格式的特别”,脱弃陈骸,自标异采,不但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的外壳,而且大胆地把辞书体例引进了小说领域,捕捉了楚文化样光普照之地罗江的一些地方语汇来写马桥普普通通的芸芸众生。从语言人手来研究民族文化,可谓深中肯綮。然而,在感受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的文化内涵时,把对它们…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