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二十年代初期,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学社团、流派蜂拥而起。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两大文学批评派,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为人生”文学批评派,一是以前期创造社为代表的“为艺术”文学批评派,他们都遵循着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原则,建树着自身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它们的形成及其发展,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创作、理论建设、文艺思想斗争,都发生了深远影响。一创造社开始文学活动时,就高张起“艺术独立”的大旗,坚持“为艺术”的文学标  相似文献   

2.
无论对文学做出何种理解与阐释,我们都无法否认,情感始终是文学生成的一个终极性因素,也是文学得以独立存在、产生各种效用的必备前提,而离开对文学情感的体验与认同,我们对文学的感悟也就很难说是深刻的。或许正因为这样,在中国文论史上,文学中的“情”成了文学批评家们关注的焦点,“诗言志”的古老命题也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起点。晚明这一特定时代的多种因素,使得主情论沿着情感论发展的路线有所变化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3.
百年前的中国学人以西方19世纪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著作反观自身,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价值作了离奇的低估。他们没有理解“经验型的方法”是中西文学批评共有的传统,只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更加悠久、更加突出也更加单一。他们又以是否“系统”为标准衡量中国文学批评的价值,这也同样显得简单粗糙。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文学批评是“经验型”的,就想当然地忽略甚至无视其理论内涵;而为了探讨其方法,我们也不能摆脱或者疏远作为其基石的“经验”。针对今日的研究现状,坚持以文学经验为基础,努力寻求对考据和理论这两种视角的融合,通过阅读获得体验,并将这种体验作富有感染力的概念化表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成就和不足是可以提供借鉴、帮助和理论资源的。  相似文献   

4.
也许是受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在新时期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一种事事求大的风气,翻开一些文学批评刊物,你会发现其中刊发的大多是一些从宏观角度综论文学潮流或文学现象的“大文章”,而且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总是在试图给我们描绘出一种文学发展的全景,他们的立论也多是在...  相似文献   

5.
21世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文学批评迎来了又一个春天。文学批评的主体成几何倍的增长。文学批评的客体也迅猛增长。传统文学以及传统的文学批评的某一部分确实正在逐渐的死去,但只有死去才会活来,全新的文学时代才会踏着时代的车轮向我们走来。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春天才会来临。  相似文献   

6.
李华燕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39-43,61
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化”风气的盛行,文学批评渐渐被大众冷落,其存在的价值也遭到了质疑。面对这种境遇,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理论家杰弗里·哈特曼提出了自己的救赎之方:让文学批评重新回归文学。他从批评语言和批评的文体入手,对文学批评自身的定位进行了反思,并尝试探究这种“文学化”的批评在文化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8年4月19日,由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9币范大学、海南大学联合主办的“海南文学二十年(1988-2008)学术研讨会”在海南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山东、广西、海南等地的文学评论家、学者、作家四十余人参加会议。与会者就“海南文学二十年进程回顾及现状评价”、“代表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分析”、“关于海南文学批评的批评”、“海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状况”、“移民文化与海南文学”、“本土经验记忆与作家创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学本体问题被“实践本体论”者引入到“读者”一维,和文学批评、文学接受发生了重要关联。但通过对在哲学上对“本体”问题的探究,应该看到,对文学本体问题的探讨,还是应该在“物质一元本体性”上展开。我国学界在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误读、误用。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创作中 ,既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者 ,也有主张文学服务社会关注人生的作家 ,同样 ,在文学研究领域 ,既有就文学论文学的专家 ,也有于文学批评中寄寓人文关怀的学者——谭邦和兄就属于后一种学人。在“漫游”逝去的古典文学星空”之际 ,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文学研究 ,来更好地保护我们“精神世界”的“生态平衡”,更深刻地反思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和正在经历的当下的“人生”。这一文学研究的目的决定了他文学批评的切入角度 :“在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研究文学”。书名《在文学与文化之间》(湖北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间既有经验,也有误区。在文学的外部关系上,批评家们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历史观点偏重社会功利性接受,发展和完善了其社会政治功能,但同时显示出接受视野和阐释模式的偏狭。在文学的内部关系上,许多批评家在马克思主义视点下阐释文学精神现象,如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的巨大贡献,但又有其理论缺陷。但是,无论哪种理论观点,只要它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我们就应当承认其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的宗旨在于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纯正趣味和鉴赏文学的能力。当前众多的文学教育,却远离了文学的本质和文学教育的初衷,文学教育中存在不少弊端。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传授学生领悟的方法,才能保证教育的文学趣味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文学理论新编》是近年来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中较好的一部 ,经修订更趋完善。本文试对之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3.
文学理论的基座长期以来安放在认识论上,故而将文学视为对生活的认识就自然会产生出文学本质论及其文学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学也就成为人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从而忽略了人类主体的心理精神需求及其需求的表达和满足与客体对象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之间所建立起的价值关系及其文学价值意义。因而文学理论体系的基座应该是建立在价值论上,应该重构文学价值论基座而使文学理论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童庆炳主编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合作编写的《文学理论教程》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修订后的这部教材更趋完善 ,本文试对之进行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哲学、人文学术转型和中国“新时期”文学本体论的理论争鸣,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背景。30年来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包括“三环结构”文学活动说、“三R结构”文学活动说、文学的“交流对话”说、“文学存在的四维整体结构”说等。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突破了本质论取向,蕴含着文学存在研究的新的理论生长点,同时也存有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和正在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其制约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趣味、文学形式和文学语言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断汲取文学领域内的营养来填充自己;另一方面又对文学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思潮,弗洛伊德理论被引进以后,就对中国心理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本文旨在论述弗洛伊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考察了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接受和运用状况.  相似文献   

19.
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是特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生活、伦理价值观的审美表现。但是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整体上较为忽略对文学伦理精神的关注,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知识的价值伦理角度的阐释以及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强化文学伦理本位是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需要关注媒介文学的伦理问题,强调文学主体的意义承担、责任意识和审美价值的道德评判尺度,这也是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文学产业化作为文学发展的新的方向,使文学“跨界发展”成为文学产业化转型中一个重要的选择与途径.产业跨界使传统“作家”身份出现新的定位,由此带来关于文学观念与实践的变化.媒体跨界成为文学新的生产方式.文体跨界与融合、新文体实验、跨媒介写作与跨文体写作,都构成文学产业化背景下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