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考证《西洋记》的作者、成书时代,归纳该小说的主要特点。梳理小说中有关海神天妃的描写内容,分析天妃被塑造为航海庇护神形象的一些特点。通过与明初郑和下西洋活动中天妃信仰形象比较,认为小说中所表现的是儒道释三教圆融秩序中的天妃形象。  相似文献   

2.
指出湄洲祖庙自元代始成为妈祖信仰的中心。分析蒲师文与天妃封号的降赐关系,考证元代妈祖“泉州神女”称号的由来,概述元代朝廷使者祭祀湄洲天妃史实以及探讨圣墩庙与湄洲庙兴衰与“祖庙”地位之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明末,朝鲜使臣出使明朝都是经海路,或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入关,或过旅顺铁山嘴经辽西觉华岛附近登陆进入北京,或从山海关附近海域乘船沿海岸线南下绕道天津进入北京,而沿辽东沿海经庙岛群岛由登州入关,是朝鲜使臣使用较多的一条航线。朝鲜使臣在辽东半岛沿线岛屿和洋面多因遇险或避风而停留,举行祭祀海神等活动,特别是天启四年(1624年)确立了天妃(妈祖)"主兹四渎"至高无上地位后,更是对天妃神灵敬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 ,航海交通发达 ,沿海居民信仰的海神除天妃外 ,还有临水夫人、龙神、拿公、陈文龙、苏臣等。祭祀海神的活动也是多方面的。古代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 ,随着福建人民的海上活动传遍了世界各地。但那不是单纯的民间信仰的传播。事实上 ,在世界各地人民接受了古代福建海神信仰的同时 ,他们也继承发扬了福建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5.
妈祖是沿海人民共同的守护神,在乡间,人们又尊称她为天妃、天后、娘妈,她是沿海船工、海员、渔民和商人的信仰所在。古代由于生活条件差,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也没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航海设备,渔业又是沿海人们的生活依靠,航海是沿海人民必须面对的。大海是广袤的,在海上,有着不可预测的风险,人们只能靠生活的经验去判断,而这种判断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因此,人们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暴风骤雨和狂风巨浪的袭击,这必然会导致船毁人亡,安全成  相似文献   

6.
林纾作为清末民初重要戏曲家,撰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三部,并有闽剧《上金台》一部。其剧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通俗易懂,但大都重抒情而疏于叙事,情感浓烈却情节平淡,缺乏戏曲冲突,成为极少演出而仅靠欣赏的案头文学。  相似文献   

7.
阐述琉球天妃宫的状况、天妃信仰传入琉球的主要途径,探讨天妃信仰在琉球受容的原因,并对天妃信仰在琉球的神祇功能、祭祀嬗变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林纾的《合浦珠传奇》《天妃庙传奇》《蜀鹃啼传奇》,在剧情取材、思想主题、所涉风俗等方面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形成,与他受所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从个人生活经历中为传奇取材及离乡后对故乡的深沉怀念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明代辽东的流人文化是明代辽东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明初,由内地将流人大批地谪戍辽东。流人进入辽东后的生产活动和文化活动,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也为辽东地区的民族融合、边疆地区的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9,(2):28-33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海事活动频繁,海洋成为连接辽东与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和邻近地区各个政权的纽带。这一时期,既有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在辽东传播,也有因各个政权争夺辽东的战争造成的生产力破坏,给辽东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1.
淮安清口惠济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初为碧霞元君行祠,后逐渐演变成为天妃祠庙。官方和民间赋予了天妃神御灾捍患、护佑漕运等功能,实现了其由海神向河神的转化。因惠济祠所处清口为治河、行运关键之所在,故在清代备受统治者的崇敬和重视。在对惠济祠内所祀天妃进行敕赐和褒封的同时,康熙、乾隆皇帝还曾多次亲临祠下,虔诚致祭。清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清朝统治者崇祀惠济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南岳衡山的宗教寺庙建筑数目十分惊人。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型:原始宗教的祠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以及南岳寺庙建筑的次生形式——书院和牌坊。南岳寺庙建筑是随着佛道二教的传入南岳而兴起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唐代是rr4:盛时期,清代则达到了巅峰。南岳寺庙建筑的格局是以半山亭为等腰线、以登祝融峰山路为中轴线而形成的。建制典型、规格高贵、选址幽深、分布广阔、造型各异、石墙铁瓦、佛道同寺、寺庙园林是南岳寺庙建筑的鲜明特点和独有个性。  相似文献   

13.
苏州光福圣恩寺是一座与明代皇家有着特殊关系且沐浴着明代皇家"圣恩"的寺院。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该寺寺僧,亲自书写条幅送之,并赐予丰厚的赏赐;同时,朱元璋还为该寺写下数首诗作。明正统八年(1443),该寺又得到皇上明英宗朱祁镇所赐的"天寿圣恩禅寺"的匾额。"土木堡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又于天顺三年(1459)再次赐该寺"圣恩禅寺"匾额。入清后,康熙帝多次南巡,在处理北边与沙俄战事及外交事务的同时,康熙于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至苏州光福邓尉山,并驻跸圣恩寺,且为该寺"面赐御书‘松风水月’和帑金二百两",还为该寺写下了诗作。康熙此举,不乏与前朝有作为、有威望的开国皇帝对话以一较高低的心理,但更多的却是希望这座沐浴着前朝皇家"圣恩"光辉的寺庙,也抹上大清皇家的"圣恩"光芒,并希望能借之化解江南僧俗对满清的抵触情绪。  相似文献   

14.
安国寺是唐朝中后期京城级别最高的皇家寺院。西京安国寺早已废圮.而咸阳安国寺却依旧存在。本文对咸阳安国寺的现状及由来作了较深入地探赜。否定了咸阳安国寺“创建于唐代”的说法。  相似文献   

15.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关系融洽,唐代与明代尤甚。这促进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清代少林寺与官府若即若离,则影响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发展。少林寺与封建王朝时亲时疏,但亲密期远远长于疏远期。二者关系亲密时,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会加速发展;反之,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则渐趋衰微。少林寺与封建王朝关系的亲疏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盛衰的晴雨表,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6.
蓬峰庙是澳门三大名刹之一,其始建年代在学界众说纷坛。从明末澳门地区佛教发展过程与内地佛教的关系、历代学者对蓬峰庙的研究、蓬峰庙早期既是神佛寺庙又是民众、商贾集聚议事之地等情况分析,蓬峰庙应始建于明末。  相似文献   

17.
庙学研究     
庙学即文庙与学校的结合体,自两汉肇端、唐朝定制,至宋在“重文”政策引领下获得快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与考证,发现宋初因庙设学,北宋中后期庙、学并立,甚至部分书院“庙学”化,使得庙与学形成一个教化命运共同体,学因庙而得以拓展教学空间,庙因学而得以教化大众,可说是集政统、治统、道统与教统于一体,对元明清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城西北的善因寺,清雍正九年(1731)建成,次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移居该寺,多伦跃居蒙古地区宗教中心地位。雍正五年(1727)雍正帝敕建善因寺,后为保护二世哲布尊丹巴之安全,对历时四年建成的善因寺精心装修,添置陈设,并派员迎奉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入住善因寺。  相似文献   

19.
苏州西园寺在明末清初确立了律宗的性质,后在清康熙时期又引入了禅宗的传统,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遭遇兵燹,晚清重建后恢复了律宗道场地位。西园寺坚守戒脉传承和道风建设突出律宗特色,重视文化积累,积极开展僧众教育和佛学研究,体现了人间佛教的理念,摸索出了一套在现代社会弘扬佛教优秀文化,安顿人心,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