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小学德育教材由过去的"思想品德"改为如今的"品德与生活",表面看来只是名称的更换,实际上是一种认识上质的飞跃,这一飞跃透射出品德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生活体现品德,品德指导生活,生活锤炼品德,品德提纯生活,品德与生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
品德教学来自生活,生活不能没有品德,在我们周边处处蕴藏着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品德题材,发现与品德教学相吻合的学生生活切入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生活化的教学走进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研究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特点,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由于品德生活化遵循的是儿童品德与生活这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课程。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我们的品德教学就是要用生活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用生活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用生活来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把生活性提到很重要的地位。以往叫《思想品德》,侧重于人的思想;现在改为《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强调品德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品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离不开良好的品德,二者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课标》中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其中又分为三大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把生活性放在第一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中学品德、在生活中养品德,从而让儿童懂得生活…  相似文献   

6.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儿童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  相似文献   

8.
生活与教学本就息息相关,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更是如此,教材内容的设置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生活元素融入高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分析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堂以生活元素为依托的现状,探究生活元素在高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热爱生活的精神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的全部内容都是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部分教师觉得品德与生活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下来没什么可教的,更有甚者,把品德与生活课拿来上语文、数学或英语课.持此观点的教师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本质上说就是没有充分地理解品德与生活教材的内涵.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有内容可上,上得有趣味性呢?本人认为,品德与生活课要坚持以活动为主,通过活动教学来活化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多大,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有多大。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现行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就是要让品德与生活同行。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品德与生活》教材在贴近学生生活方面有明显的特点。教材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一脉相承——立足生活,回归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生活也是对学生良好品德的最好检验。开展活动化教学是也《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需要,因此活动设计应以孩子的生活为圆心,各种活动为半径,使品德教学更丰满,更具实效。  相似文献   

12.
倪宇涛 《教育艺术》2010,(2):76-76,75
实现儿童品德生活化是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宗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必须始终立足于生活。只有以此为出发点把握教材.组织教学.指导活动,才能保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应当密切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方式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要摆脱枯燥性的一面,教师必须在品德与生活中融入趣味元素。文章结合苏教版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例,深入分析如何以“趣”引路,彰显品德与生活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是当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研究品德生活化数学的特点,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品德生活化教学的进程。由于“品德生活化”遵循的是儿童品德与生活这种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性,所以,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特点,也应该是儿童生活的特点与品德教学的特点的内在统一。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把真实性与仿造性、童趣性与教育性、自悟性与启发性、愉悦性与烦恼性的统一,视为小学品德生活化敦学最为显著的特征。下面,是我们教学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5.
教师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就是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小学生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儿童品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他们对于生活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使学生参与到生活当中,在学到知识以后回归生活。本文简要阐述了品德与社会是如何联系生活,又是如何回归生活的。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把生活性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以往叫《思想品德》,侧重于人的思想,现在改为《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强调品德与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品德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离不开良好的品德,二者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堂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才能使《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堂迸发出生机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与热爱生活的儿童.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内容的知识、观点及行为编成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歌舞、故事、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20.
傅彩霞 《教师》2010,(15):14-14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终目的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与热爱生活的儿童。担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根据小学生特点将内容的知识、观点及行为编成小学生喜欢的游戏、歌舞、故事、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让小学生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得到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