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注重气氛渲染——课件用在‘导入’时”、注重释疑解难——课件用在‘讲解’时”、“注重情感升华——课件用在‘结课’时”三方面,探索了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三注重”。  相似文献   

2.
曾学红 《四川教育》2006,(10):29-29
[案例] 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在就课题质疑时.大多数学生都围绕“是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等提出问题.唯独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是要经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我认为题目应该是‘草船诈箭’或‘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搞闹起来。  相似文献   

3.
何毅 《中小学电教》2012,(11):121-121
误区一:课件制作“舍本逐末”。即只注重课件的“技术含量”,忽视课件的“实用价值”。PPT课件制作技术简单,演示操作方便。但在制作课件时,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件“完美”,刻意在色彩、动画、美工等技术细节上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研究与传统教材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师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个‘用’。新课程要求更新教学手段,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动手制做新教具。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满堂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把这些想法贯穿在备课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是也就确‘了以下几点浅显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沈天才 《师道》2007,(4):41-41
那是一节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抽签抽到全校最“差”的班级。听课者除了本校的一些教师外,还有县市的教育专家。主讲人上的是《故乡》一课,这位年轻老师正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分析“杨二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过身去’这句话中的‘圆规’是指谁?用‘圆规’来形容这个人你有什么感想?”话音刚落,一个留着长发的学生脱口而  相似文献   

6.
老师,您的眼里是否真的有学生?请看下面的一些实例———例1:一位教师在上《五彩池》一课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一位学生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对这位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有位学生评价说:“他读的声音响亮,但是把‘丘陵’读成了‘丘岭’。”这时教师赞扬道:“你听得真仔细!”接着教师又让其他学生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这个过程看上去似乎很注重学生,其间不仅有“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还有“让其他学生评价”。但是…  相似文献   

7.
一、谁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人公 “课堂教学是一个大舞台,但这个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教学应该是一个‘偏正词组’,但究竟是偏‘教’,还是偏‘学’,这就代表着两种教学理念,如果是偏‘教’,轻‘学’,教师则是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并要求学生的学习要听命于教师的教学;偏‘学’轻‘教’,学生自然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主人公,语文教师的教学只是服务于学生的而已。”  相似文献   

8.
杨聪 《四川教育》2005,(2):77-77
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  相似文献   

9.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10.
导语: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简笔画“狐狸”。)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动物吗?(学生回答后板书“狐”)问:那么在你们的印象中狐狸是怎样的动物?生:很狡猾、坏、偷鸡、骗人等。(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虎”)问:这又是什么动物?(学生答后板书“虎”)问:虎在你们的印象中又是怎样的动物?生:凶恶、兽中之王等。问:狐狸和老虎有什么联系呢?(板书:“假”和“威”)讲解:“‘假’是凭借的意思,‘威’是威风。大家想,狐狸和老虎谁威风?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成语故事是什么意思?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学课结束语:这个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一位低年纸教师教生字‘骂’时,让学生组词。一名学生回答‘骂街’。老师说:‘这个词组对了,但骂人可不好。谁能改一下?’另一学生回答‘骂名’。很好,那些专做坏事坑害好人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注意力。可是,部分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的“花哨”和“动感”,结果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知识信息转移到单纯的所谓“动画”上去.显然适得其反。因此.如何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目标上来,便成为设计多媒体课件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充分运用注意规律是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识字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思路通常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根据教师的教案进行设计的,它只能供设计教案的教师使用,局限性很大。因此我们在进行识字课课件的设计制作时,力求使课件具有多功能和多用途。课件制成后既能供教师演示教学,又能作为学生的自学的工具,而且又有交互功能。课件采用非线性网状结构,教师和学生都能提取使用。在课件中,我们把每个字都分为“读音”、“笔顺”、“结构”、“解说”四个独立的模块,只要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获取所需信息。如点击“读音”,画面上会出现汉语拼音,耳机里就会读出这个生字的正确读音;点击…  相似文献   

14.
急中生智     
一位教师在快结束《高粱情》一课的教学时总结道:“这篇课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迅速做出反应:“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凡遍。  相似文献   

15.
新编教材第一册,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画面设计,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受到了审美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美的意境中。 一、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蒲公英的种子》全文表现了一种美的意境。我精心设计导语,带领学生“入境”。教师问:“‘我’是谁?”学生回答“‘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教师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种子在跟我们说话呢!说什么?你们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个环节活泼、自然,教师绘声绘色,学生情绪饱满。 “一朵毛茸茸的小花”是“我”的形象,她是那么可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中“育人”是核心,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正如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徐特立所说:“教师应该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经师’是教学问的,而‘人师’就是教行为,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二者的合一。”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的,也是多变的,而且学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心灵的窗口向老师敞开,所以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在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要重视和加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也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为语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课怎么“讲”?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吕叔湘先生也强调:“讲的要击中要害,学生哪个地方不懂,不太理解,就给他讲一下,点一下,学生懂的呢,就不讲。要是学生懂了,你还老在那儿逐字逐句地讲,学生就不爱听,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庆老师有句名言:“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就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于学生而言。是吸收、输入。所谓“下雨”是指学生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是运用、输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