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歌声     
<正>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相似文献   

2.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相似文献   

3.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  相似文献   

4.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道石的通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西自然诗的起源出发,探讨了中西自然诗区别,重点阐述了在表现自然的过程中"物"和"我"的关系问题,并对这种情形的出现做出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合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  相似文献   

7.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直令我神迷心醉了。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mèi),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fán)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  相似文献   

8.
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  相似文献   

9.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阐释谱系,它凝聚着早期人类对生存、宇宙秩序、世间万物等的基本阐释,蕴含着某种文化原型,规定着生存于该文化系统中的群体与个体的生存意向。"夸父逐日"和"西绪福斯"作为中西具有代表性的抗争性神话范例,不仅折射出中西不同的生存历程,同时也规定了两种文化范型各自的人文价值走向。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哲学思想中"道法自然"与"人为自然界立法"、"齐物我"与"人是万物的尺度"、思与悟等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物的关系,以及认识自然的方法不同,造成了中西绘画,特别是传统的中西绘画差异悬殊。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2007,(3)
出国前,亲戚朋友们送来很多新茶让我带上,我也就没有客气,十几公斤的茶叶一股脑儿塞进行李中。来到西班牙后,我仍然是茶杯不离手,一旁放着一只暖水瓶,蓄着泡茶的开水。这暖水瓶得来还真不容易,是我打听到一位中国人要离开这里,就厚着脸讨要来的。谁知,我这种生活方式让西班牙朋友们看见了,觉得很"新潮",都来打听茶叶、茶杯和暖水瓶的来历。因为他们也想尝试喝中国茶,过中国式生活。好在我的茶叶很多,我非常大方地分送给那些好奇的人,就当为增进中西两国人民的友谊做贡献了。他们大多数人并不会饮用,只是觉得精致的茶叶罐上的中文字和图画非常艺术。打开罐子后,他们把里面的东西称做"草"。于是,我一次次耐心地纠正:这种东西叫做"茶"。卡门太太的小儿子在葡萄牙工作、他见过中国茶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文化急剧变化,表层上形成了两种矛盾,一是"中西之争",二是"古今之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这两种关系的视野来讨论中国近代文化问题。不过,最近清华大学教授秦晖在"中西之争"中提出了"文化之别"与"制度之别"的不同选择论点,指认近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制度之别"的选择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但是,现实上,"制度之别"的选择并不是撇开了"文化之别"单纯地发生的。实际上,"制度之别"的选择蕴含于"文化之别"的选择之中并形成了"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它是近代中国文化矛盾的核心。但人们因局限于"中西之争",从而辨不出"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及其与"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区别,进而也辨不清"西化"与"近代化"的这一关系作为问题的存在,并在实际的论述上往往把"近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出现理论盲点。诚然,近代文化发展存在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的不同层面,但二者综合而形成的矛盾是"西化"与"近代化"的关系问题。而基于这一视野对近代文化问题进行科学认识,不是把"现代化"归结于"西化"去理解,只能是相反,这样才能正确辨清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问题和实质。  相似文献   

13.
深受中西方文化双重洗礼的梁实秋,其文艺思想、翻译理念、审美意识本身就自然流露着一种中西交融的色彩.在此基础上,他还将自己深厚的荧学素养融入其中,以至在文学翻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严肃"的审美标准、"和谐"的审美格调.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的西学传播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西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时期的"中西会通"说,二、流亡日本时期的"中西结婚"说,三、欧游后的"中西化合"说,内容虽有所变化,但体现了他一贯的文化主张和文化追求,即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会通、融合,从而创造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冷酷的社会,中国的蒋纯祖踏着淋漓的鲜血于自身的痛苦撕裂中漂泊于旷野、都市、乡场,用生命举起了"人"的旗帜;而俄国的梅诗金公爵悲壮地信奉着"美将拯救世界"的观点,在自身主动的逾越中,用爱、同情、宽恕谱写了一曲"人"的悲歌,文章试图在这两者的对比中,剖析处在变革中的中西知识分子对"人"关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自华裔文学诞生之日起,华裔作家便提出"我是谁"这样一个文化归属的问题,他们或是背负着离根落叶般的痛苦,或是艰难地跋涉于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着心灵的归宿,而我们读者也便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语境中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正>教授在课堂上问我们:"知道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吗?"他开始给我们讲一部电影,革命教育片《大浪淘沙》里面有一个情节:旧社会,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街上走着,看见一个乞丐非常可怜,学生立即给了钱。老师见状,说,我的哥哥病了,现在也急需钱。学生愣了一下,立马给老师钱。老师又说,我的姐姐也病了……如此几个来回,学生知道不对了。于是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只关注一个个独立个体,是拯救不完的。你要从上层建筑入手,改变了社会也就拯救了民众。"学生遂幡然醒悟。  相似文献   

18.
"妈妈,我嘴巴脏了,帮我擦一擦。"我噘(juē)着嘴,撒娇地说。"自己擦。"妈妈说罢,扔过来一张纸。"哦。"我噘着嘴讪(shàn)讪地自己把嘴擦干净了。"妈妈,今天我穿什么衣服?"我问妈妈。"衣柜里有衣服,自己找,随便穿。"妈妈说道。"哦。"我又一次讪讪地说。"妈妈,帮我收拾书包,太乱了。"我边摆弄着芭比娃娃边说。"自己收拾。"妈妈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唉,我的妈妈在我的印象里只有"自己  相似文献   

19.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浓缩。在中国大学与国外的交流中,得体、准确的校训译文发挥着"急先锋"的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对比中西大学校训的异同,然后提出校训翻译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20.
刘天迎 《海外英语》2012,(18):265-266
华夏素以文明之邦而著称,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礼仪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知识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个"地球村",与外国的交流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中西礼仪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中西婚礼礼仪差异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由于中西思维及文化的不同,中西婚礼礼仪自然产生了差异。该文针对中西婚礼一些礼仪的不同进行对比,希望能通过这些对比了解中外对婚礼礼仪的不同要求和寓意,进而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确保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变得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