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载浙东名刹史事的《阿育工寺新志》最近问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佛教界修纂完成的第一部寺志。《新志》是继明朝万历时兵部尚书郭子章修的《阿育王寺初志》及清乾隆时寺方丈畹荃法师所修的《阿育王寺续志》之后,为该寺的第三部志书。它不仅具有地方文献价值,而且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2.
《罗汉观佛陀诞生图》构图严谨,笔法犀利,堪称上品。笔者通过对这幅画的赏析,分别从历史背景、绘画风格与材料、画中罗汉像及题款等因素,认定其应为两宋之间画院待诏李从训的真迹,并阐明了这幅作品的历史和社会寓义。  相似文献   

3.
敦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以下简称《尊胜经》)是一部密教经典。相传,7世纪70年代,西域高僧佛陀波利在五台山遇见一老人,老人问:“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一切恶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佛陀波利回答说未带此经,老人嘱其回西域取经。此经取来后,前后五译。另有若干  相似文献   

4.
我年轻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叫《悉达多》,另一个名字叫《流浪者之歌》,作者是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 这个故事讲什么呢?悉达多是佛陀的名字,但这本书讲的不是佛陀的故事。它讲一个婆罗门的年轻人。养尊处优。长大后他出家了。学了所有的法门,但他觉得学这么多法门没有用。于是.他离开了他的师父。  相似文献   

5.
史书中记载秦始皇铸金人十二,此条史料原本不足为奇,但结合《史记.正义》就有许多疑问,如果联系同时期的阿育王弘扬圣法(佛法),这些问题似乎就可以解决,据此可得出,在秦朝初年,佛教至少传入并影响到了我国西部的临洮附近地区。  相似文献   

6.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是中国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对其评价也颇为纷歧。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受到印度阿育王崇佛行为的启示,是对阿育王事迹的模拟,这从两者布施行为的相似以及梁武帝对阿育王崇拜的推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梁武帝对阿育王崇佛事迹的追摹,为我们研究中国佛教史上的梁武帝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考试》2006,(11)
一位非常相信佛陀的人走到悬崖时不小心脚下一滑,从高处跌入深谷,幸好抓住了一根树枝,他非常紧张地求佛陀救自己,结果佛陀真的出现了。佛陀让这个人放下手中的树枝,可是那个人却不肯放下,继续把树枝抓得紧紧的。佛陀摇了摇头说:“你自己不放手,谁也救不了你!”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点出版项目《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敦煌文化系列之一,赵声良著《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由甘肃教育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全书包括壁画中的奇妙故事、佛陀微笑、佛教诸神、飞天艺术、中国传统的神仙、极乐世界的景象、装饰的艺术、敦煌壁画的风格与成就等八  相似文献   

9.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一篇文章的篇名。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将此篇名改为《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笔者认为,不论是《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抑或是《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其说法均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由于 写作时间相差几年,作者的思想变迁与艺术技巧的提高,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从《狂 人日记》到《长明灯》,从《孔乙己》到《伤逝》,从《故乡》到《离婚》的对比中可见 一 斑。《呐喊》和《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表现在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和高度成熟 的艺术上。  相似文献   

11.
佛教是佛陀刨立的宗教。佛陀本名悉达多,公元前383年约80岁去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死后约100年,佛教教团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大约又过了100年,大众部和上座部内部先后分袭,派生出18部派,习惯上把上座部和大众部与派生出来的18部称为“小乘二十部”。小乘佛教中最有力量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大藏经》等。大乘佛教是在对小乘佛教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把当时在宗教界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佛教即小乘佛教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在对小乘佛教进行攻击和批判的过程中,出现了《般若  相似文献   

12.
曾经,骂余秋雨是文坛的一大时髦。从《苏东坡突围》中走出来,悲愤与悲哀,苍凉与无奈,一种令人莫可名状的痛楚袭在心头,挺悲哀的,对于那个时代的有些文人。而今,时尚已过,却提起笔又一次走向余秋雨,不敢说这是赶时髦,只是想在轰轰烈烈的“时髦”之后,捡起来一点余光,算作是时尚后久远的回声。余秋雨,一个20世纪末21世纪初令中国文人值得叫响的名字。一部浩荡的《文化苦旅》凝聚了中国文化史千年来的血泪历程。从《道士塔》到《莫高窟》,从《三峡》到《都江堰》,从《江南小镇》到《白发苏州》,无不深沉而细腻地透出对中国…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化系统发生根本性变革、文学被重新定义的年代。这一时期,文学的雅俗碰撞尤为激烈,雅俗内涵变化尤为频繁。从《新小说》到《玉梨集》,从《小说月报》到《礼拜六》,从京派到海派,每一次文学雅俗身份的重新确认,都是文学对自身的一次再定义,是该时期文学价值重建的一种方式。正是这种雅俗制衡,构成该时期中国文学的阶段性演进。  相似文献   

14.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谁最痛苦     
古印度有个故事,说佛陀为了消除人间的疾苦,从人间挑了一百个自认为最痛苦的人.让他们把各自的痛苦写在纸上。写完后,佛陀说:“现在.把你们手里的纸条相互交换一下。”这些人交换了手里的纸条后.个个都十分惊奇.都争着从别人手里抢回自己的纸条。  相似文献   

16.
<正>近代著名佛教大师太虚有一首偈语,他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人圆佛即成,人做圆满就是佛了,这是真实、现实的。我们敬仰、向往佛陀,但要成为佛陀,那是我们人格的自我完成和圆满。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有个体悟,即"三不"(不苟为、不刻意、不执着),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堂号:"三不堂"。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是在我的内心中有一个空间叫"三不堂"。《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仪,衣  相似文献   

17.
诵读提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到西北部———延安”,这段流徙生活,使他看到了北方广大农民生活的苦难,于是写了《北方》《乞丐》《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组以北方生活为题材的优秀诗篇,《手推车》《我爱这土地》便是诗人“北方组诗”中有名的诗篇。北方人民的悲哀充塞天地,诗人捕捉住“手推车”这一农民的常用工具,通过描绘它的尖音、它的辙迹,形象地再现了农民的苦难与悲哀,引人思索。而《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相似文献   

18.
朱雪松 《中国德育》2012,(17):60-62
一位好校长,是一位佛陀,点悟思想,开启智慧,率先行之。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增加成为近年来高等院校的一个趋势,针对这种情况,必须打破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做出相应地改变。对此,体现了佛陀教化精髓的《法华经》的"会三归一"思想颇有可借鉴之处。高校教学应吸取这一教育思想,进行应机教学。  相似文献   

20.
早期基督教是建立在耶酥复活这一信仰基础之上的,基督的权威是第一位的,而佛陀的权威却是第二位的。两者都有救世论的倾向,但基督有神性,佛陀却没有。两者的权威都有其人格特征,并且都对律法做出了新的注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