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少数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和教育观以及民族语言文字方面。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导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调问题,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方面表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外语基础教育文化生态失调,学校生态内部的不平衡和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等方面。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的发展中解决文化生态失调问题的途径主要在于文化导入方法的选择、课程的设计和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才能促进本民族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然而当前无论是少数民族幼儿园还是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家长都盲目遵从城市主流汉文化,在教育内容与方式上没有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为促进少数民族幼儿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的形成,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社会性的积极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幼儿园与家长应积极创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感受传统民族节日与风情,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教育活动,并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幼儿具备本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3.
论民族院校独特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是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民族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符合多元文化教育的世界发展趋势,依据文化的平等与繁荣这一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目标要求,促进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的整合是民族院校的基本功能,并且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继承、弘扬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院校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是民族地区繁荣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民族凝聚力增强的有力保证。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是一件关乎少数民族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安定团结的大事。然而面对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又将面临着是继续保持其特色,还是放弃特色追求全面发展经济的归路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选择一种最优的发展路径是实现民族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西部民族地区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具有趋同性,从这一研究前提出发,文章以重庆市东南边陲的黔江少数民族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系统论述西部民族地区如何进行生态文化建设。重在论述: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综述和内涵分析,黔江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稻作文化是云南稻作民族能动地适应生存环境的社会成果,云南稻作民族的生存环境立体多样,内部纵横分割,地形破碎封闭,区位具有过渡性,是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丘陵之间的过渡地带和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地带,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中南半岛文化在此交汇,与本土文化圆融,古代三大原努族群在此繁衍融合,这种立体多样的文化生态孕育了多瓷多彩,独具特色的五个稻作文化亚型,云南各稻作民族在长期能动适应文化生态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民族立体分布格局,独特的生产活动方式和独特的维护生态平衡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是民族识别的诸多要素之一,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以资源开发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权、环境权和民族文化权的平衡问题,在制度设计上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补偿角度通过恢复生态环境维护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从国际人权法角度研究资源开发对少数人具体权益的侵犯与保障。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有其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因此少数民族的英语教学也应有其独特性。通过对少数民族墨江哈尼族地区的英语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其教学文化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教材及教学设计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导入,重组教材中文化的民族性及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特定的生境是其特定文化产生的基础,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但在全球化中,民族文化的生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学校教育大都以主流文化为主,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通过社区教育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使其不至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湮没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0.
以文化探求为目的的民族文化旅游成为近年来旅游的热点,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开发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宣传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的主要手段和目的.本文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业开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对消除这些影响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思路,学者们提出要以文化生态观作为少数民族发展的理论依据。近几年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保护民族文化,繁荣民族经济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畲族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传承良好,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支撑下旅游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畲族的文化认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减弱,反倒培养了更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而当地干部也在发展中提高了文化敏感性,和谐了民族关系。景宁畲族自治县所采取的发展观正是暗合了文化生态观理论所提出的核心要领,为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态多样性,文化多元性。教育生态学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强调环境和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主张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这一理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特点,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浅析少数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3.
老旭甸村作为一个汉彝杂居村寨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体现在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依据老旭甸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从历史发展、村规民约、风俗习惯、村寨选址与建筑特点几个方面阐述了老旭甸村的生态文化构成及演变情况,总结概括出汉彝杂居村寨生态文化具有神圣性、地域性和民族融合性的特点,这种生态文化对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族文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发展至今,对于自然生态的保护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但对于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仍不明了,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文化是民族地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主要特征,是旅游发展的动力和灵魂,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力.在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我们一边要尽可能挖掘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可被大众理解、接受的产品和表现形态;一边要注意保护文化的生态性.只有保护好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才能为其民族传承、旅游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学周刊C版》2017,(12):209-210
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在学校教学中少数民族地区要充分地依据少数民族文化的优势来辅助幼儿园教学,实现对于幼儿情感认知、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6.
龙脊古壮寨是广西代表性的梯田稻作农业社区,其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生态内容衍生于梯田稻作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生态的原真性保护为前提,创新性地转化资源利用,以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前进发展,自然与人文生态体系和谐共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是德宏州主体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山居农耕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刀耕火种农耕文化体系。在这种农耕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生态文化。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好原有的生态文化,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中国的旅游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这其中,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力量。民族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地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加强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变化。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也成为社会学者所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人类学中“文化自觉”理论,从少数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提高自身意识出发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在生态灾变救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中,人们习惯于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再配合现代工程技术的手段去救治生态灾变,而很少注意到少数民族文化中蕴涵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价值。因而,即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生态灾变救治后,我国的生态灾变救治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究其原因,还是在生态灾变救治过程中,指导思路出了偏颇。而本文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有价值,谈谈少数民族文化在生态灾变救治中的特殊价值,以便给我国的生态灾变救治提供一条新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0.
《尘埃落定》与《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民族文化意蕴厚重的优秀长篇小说。二者同样选择了独特的“边缘人”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都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但其阅读效应则呈现为压迫、惊悚感与虔诚、悲悯感的鲜明差异。二者都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及其命运的反映,但创作主体的文化和情感取向则迥然不同:对藏族土司文化,阿来在其落后、腐朽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予以根本否定;对鄂温克族狩猎文化,迟子建在其本真、纯粹的历史定位的基础上给予温情眷顾和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