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卓欣莲 《海外英语》2011,(12):237-238
汉语中叠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体现语言韵律美、形象美、修辞美的典型手法,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叠词在多种文学体裁及日常生活语言中运用广泛。但是由于中英文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叠词,很难有效的翻译成英语。该文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叠词进行归纳对比,初步提出了一些汉语叠词的英译方法,并就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这些课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叠词。所谓"叠词"是指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这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使用叠词,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文学作品中使用叠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战晓峰 《考试周刊》2013,(36):19-22
叠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学者的关注,在国际语言学界,叠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对它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国内对汉语叠词的研究则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不仅起步很晚,而且主要集中于叠词的收集整理,从语言学方面对其进行的理论性研究还很不够。现部分学者开始从事汉英叠词的比较研究,但由于受到汉语叠词研究水平的制约,这类研究大多处于文本分析或者译文比较的层面,没有突破。近年来,语言类型学这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传入了中国,它是跨语言比较、分析语言共同特征、进行语言类型划分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借助语言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对汉英叠词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帮助理清汉语叠词存在的名称不当、内涵混乱、分类不科学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典型汉英叠词的共同特征为其划分出更有益于指导翻译实践的类别,以期填补国内汉英叠词研究的空白,同时为汉英叠词的互译提供更加有效的理论指导,推动汉英叠词的翻译实践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赵奎生 《现代语文》2003,(12):46-46
叠词是将某个词语重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手法。在对联中,叠词有部分叠词、全用叠词、连续叠词和间隔叠词四种。运用叠词,可拓展意境,以造语奇隽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加强语气,增添声韵美。明末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十岁时常秉烛夜读。一次,江苏布政使陈云浦归省夜宿顾宪成家乡,闻顾夜读,次日召见,出句令对,顾即对之。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后书于东林书院。联语勉人潜心读书,关切时事。上下联各十一字,“声声”、“事事”构成部分叠词,强调读书用心,胸怀天下。广东端午节的习俗是赛龙舟并演戏。清末某年端午节…  相似文献   

5.
<正>当代作家阿城的小说《溜索》文质兼美,选入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本文就从语言的音韵节奏和语言艺术方面去品析。1.叠词运用,凸显和谐美《溜索》是阿城的一篇随笔小说,篇幅虽短,却使用了38次叠词,这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表层的音韵之美。除此之外,小说在叠词的选用上还体现出一种深层的音韵之美,具体来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选用了两种叠词的搭配形式,一种是常见的搭配,如"慢慢流""望望天""黏黏的血""急急地离开"等,还有一种是陌生化的搭配,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中的叠词有状形、状声、状色等作用。诗中叠字位置比较灵活,可位于句首、句中、句尾。叠字之运用贵在富有新意。古典诗词中使用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有着独特的声韵美,能使韵致、神情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7.
诗的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音乐美,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要神,形兼顾,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译诗中很难完全移植原诗的意境,音韵美,本文将从结构和语法的角度试分析诗歌翻译中押韵的技巧,以在继承原文意境美抽时,发扬原诗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8.
<诗经>叠词是融形美,音美和意美为一体的绝佳的语言艺术.朴实中透着灵动,诗意盎然.首先从汉英对比角度对汉英叠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提供了若干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以供赏析.从<诗经>中叠词的具体特征出发,详细探讨了其翻译方法,将其分为两类:普通叠词的翻译和文化叠词的翻译,并提出了各自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涵 《英语广场》2023,(20):20-23
在用词考究、意境深远和声韵和谐的古诗词中,叠词的使用十分广泛。叠词具有语义、语音和形式上的美感,可以很好地传达文人的情怀,但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很难完全体现出叠词的美感。本文基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原则,对古诗词中叠词的英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中叠词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叠词韵律紧凑,在文中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故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汉语为此,英语亦然.但是由于中英文间不同的表达方式,汉语中叠词很难有效的翻译成英语.通过对两种语言的特点、用法进行比较,初步提出了一些汉语中叠词的英译方法,并就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刘小霞 《海外英语》2012,(2):146-147
叠词自身的音韵之美,形象之美,达情之美从听觉视觉,情感等方面提升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绿野仙踪中叠词的大量使用使得张建平吴岩译本鹤立鸡群,赢得了广大孩子们的喜爱。在众多译本中算是出类拔萃较为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从节奏、音节、拟声、修辞四个方面具体解读《春》语言的音乐美。整散句的交互使用,使语言具有节奏美,叠词叠句的大量使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像鼓手敲鼓急徐有度。文中双音节词的运用具有对称美,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春》大量使用比喻,调节了句式和结构。"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审美凝结.中西文化对和谐的不同追求产生了不同的美学观和不同的语言观:中国美学讲究"协和",西方美学崇尚"简约";汉语强调"整齐美",英语侧重"简约美".本文以文艺性散文为研究对象,从叠词、四字句、对偶、排比、反复五方面探析汉英散文翻译中如何体现各自的语言之美以及美质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幼儿文学不仅具有文学语言的共性 ,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本文试从结构方式、性质品类、表达效果三个方面阐述叠词在状物写景表情达意上的艺术功能以及增强语言音韵美方面所发挥的特殊效能。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美在于音韵节奏美、意象美、形式美以及修辞美等美学特征,这也恰好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对诗歌的翻译更应注重对原诗美学特征的把握,从而更好地把原诗的美感移植到译作中去.本文以翻译美学的视角对部分英语名诗进行分析,探讨英诗汉译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将原诗的音韵美、形式美和修辞美移植到译作当中,从而使原诗的关感在译作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7.
周义芳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104-105,107
本文就《西厢记》里大量叠词的运用中叠词艺术所表达的声律美进行了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8.
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它往往赋予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诗歌中的模糊语言俯拾即是,它创造诗歌的模糊美。译者应尽量找到恰当的语言再现原诗的这种美。《葬花吟》是《红楼梦》诗歌的代表作,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试图从霍克斯的英译本总结归纳出处理诗词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叠词是古代诗词的表现手法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共305篇,使用过叠词的就有200篇,如:关关雎鸠、杨柳依依、灼灼其华、言笑晏晏、蒹葭苍苍等。巧用叠词,能更好的表达思想,刻画人物,绘景状物,增强韵律美;巧考叠词,能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语言教学中只有通过语言的分析和品味,才能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情感,使之获得美的感受。 《第一场雪》一文中的“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几个叠词,非常贴切地描绘了柳枝上的银条儿和松树、柏树上的雪球儿的样子。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教材,体会作者的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