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深入,以公民社会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蓬勃发展,并对政府治理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公民社会内在的价值意蕴,使政府治理职能的应然价值目标被确立,这种耦合更多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政府治理进程中职能的让渡与回归,有利于建构公民、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政治进步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执政党、政府机构和公民社会共同构成了公共政策主体结构,三者在政策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主体结构中的合理定位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党的现代化.探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主体结构中的定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有利于监督政府决策和执行,保障公民正当权益。然而,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现状令人堪忧,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探索和研究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对策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4.
县级政府作为最贴近群众、贴近公民社会的政府机构,与公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公民社会与县级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神纽带、民主参与和经济发展方面。温州市公民社会作为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特点,在县级政府建设实践中有创新并积累了经验。温州市县级政府建设与转型应抓住公民社会起步早的良好契机,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加强与公民社会有效互劝,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5.
社会既是民问组织丰富公民生活的自足空间,又是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的公共领域,然而在国家主义思潮影响下,传统中国的社会领域却被国家全面湮没。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开始从国家笼罩下逐步复归自由,民间组织在政府主导下有序生长并对社会肌体发挥调适作用。西方新法团主义对于理性定位中国政府与民闻组织关系,促进二者良性互动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因此,重新规塑政府与社会关系,引导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形成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这是当下中国社会改革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6.
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共治理,作为补充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不足应运而生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既是各国政府改革的实践总结,又是影响各国政府再造的一种全新理念。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产生于公民社会,源自于个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培育和建立公民社会是实现公共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郑扬 《华章》2011,(3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在国家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实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有效合作,合理发挥社会组织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型的同时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动,从而达到社会的善治并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进程,已经成不容回避的课题.本文以北京市流浪儿童救助为切入点,分析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各个的特点以及在救助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了二者合作的必要性,并着重探讨了实现二者良性合作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文化心理导致不同的交往行为.公民文化是内化于公民活动中的精神脊髓,具有自发性与盲从性、无组织性,以及可培育性、可引导性、可组织性等特点.公民文化的两重性,对社会稳定具有正相关和负相关双重影响.不健康的公民文化及其发展会破坏社会稳定,同时公民文化的差异还是城乡差别、贫富差异的制造者.因此,辩证审视、扬弃公民文化的消极因素,积极培育、引导公民文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放大公民文化对于社会稳定的正相关影响,积极促进生产关系改革,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试论和谐政府构建路径的两种社会制衡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府运行机制和谐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元素。制约政府运行机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一种是以社会制约权力即社会制衡。社会制衡是对政府运行的外部制约,强调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注重政府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的对等互动,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社会制衡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有效路径。在和谐政府构建过程中,可以探索两种社会制衡模式:其一为社会中间机构的显性制衡,其二为社会民情的隐性制衡。  相似文献   

10.
在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公民个人信息成为一种可商品化的事物,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已成为一个新生行业.不法分子以此牟利生财,致使公民个人信息遭到严重侵害,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因此,界定公民个人信息、分析信息时代公民所面临的个人信息危机、厘清个人信息被侵害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担负的具体责任,有利于企业行业、公民、政府协同起来共同有效遏制公民个人信息的被侵害.  相似文献   

11.
公民社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中国公民社会是国家主动退出公共性领域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促进国家权力的社会化,为培育我国的公民社会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权力逐渐从经济、社会领域收缩,国家与个人、家庭之间出现真空地带,市民社会开始孕育.文章在分析我国市民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国历史和现实条件下我国以社区建设为主要标志的市民社会建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并在市民社会框架上提出了政府参与社区建设的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是中国法治化的根本动力。市场化培养着法治的、有着广阔活动与价值选择空间的自主的个人和多元化的、自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从而培育着市民社会,创造着一支从外部约束政府的经济力量,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和互动。全球化使政府的他律力量进一步加强。政治层面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法治化的关键因素,直接推动着法治化的进程。中国法治化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的思想解放潮流和人类数千年的法治理想中,不断汲取思想化动力。  相似文献   

14.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是当今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核心。在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公民社会理论与服务型政府理论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和发达的社会组织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理论契合点,即培养公民意识、构建社会本位价值理念和培养发达的社会组织。因此,社会组织、公民参与意识、契约精神是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中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服务型政府是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不仅是全新的公共治理理念,更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蕴含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共服务市场化及有限政府的治理理念。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通过加快分权改革,培育发展公民社会,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推进电子政务等途径实现服务型政府,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逐步向公共治理模式发展。这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够寓政府的管理于服务之中,能够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与政府善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是政府行政理念和模式变革的强大动力,极大地影响着政府行政范式的变革,政府善治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创新社会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当前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是社会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通过公民社会、公民教育、法制建设培育社会民众的公共精神,对于加快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模式,从而促成了政府管理模式的深刻变迁。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经历了由统治型政府向管制型政府的嬗变,并将向善治型政府模式迈进。善治型政府模式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积极公民”与“积极政府”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改革政府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李蕾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1):126-128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成熟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该借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合理化因素,树立人本精神,明确政府在服务中的主要角色与职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共同治理的和谐新格局,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公务员为公民社会服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