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布鲁纳的课程理论:从美妙理想回归现实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纳课程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结构课程理论向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转向。这种转向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变化,对学科结构运动的反思以及结构课程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人本主义倾向。这种转向代表了布鲁纳课程理论从美妙理想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它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者及教育研究者们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教育改革应结合社会发展;教育应回归生活;教育研究应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多门课程综合化日益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方向,语文学科作为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正确定位其在综合课程中的地位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语文学科对内是阅读、理解等能力的有效协调,对外是各门课程的学习基础,树立不可或缺的大语文观,在打好语文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综合课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布鲁纳认为结构在课程中具有普遍意义。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可以引出结构。应当使结构"成为教学的中心","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教就是在教结构,学亦在学结构,这样,布鲁纳就把课程基本上归结  相似文献   

4.
学科结构中心课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科结构中心课程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 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入以及布鲁纳等一些教育专家、学者的新教育理论的出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学科结构中心课程主要是以学科内容的结构为核心、以心理原则为依据、以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课程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课改以来在我国逐步形成的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的两元对立,分析探讨了学科课程观和经验课程观的优点及不足。认为对学科课程观不能全面否定,对经验课程观也不能"拿来主义",并据此提出了作者认为的课程概念,欲图实现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静态课程与动态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职教课程是目前国内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新的职教课程开发模式,它彻底改变了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观,建立起与职业岗位体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但是这种新的课程理念推广应用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这种职教课程的实施环境。因此,有必要对工作场所学习职教课程的结构观,工作场所学习职教课程开发的关键要素以及在本土化实施的边界条件——环境要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考试评价中的困惑与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推进课程改革的"瓶颈",研究并解决其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文从调查研究的角度,主要对厦门市小学教师课程评价的目的观、功能观、策略观、内容观、方法观、改革观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厦门市小学教师的课程评价观主流积极、健康,取向更为科学,但在一定程度上仍遗存着传统课程评价观的痕迹;小学教师的课程评价观因不同文化背景、学习培训、实践经历、工作范式、学科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城市与农村、学科之间的差异等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8.
布鲁纳提出学习是一个过程,提倡发现学习,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等等,强调了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其思想为高职教育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思路。文中通过高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来论述布鲁纳的教育思想的对高职教育目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教师教育中,以施瓦布实践课程开发理论为指导,设计培养教师问题解决能力的课程旨在从新的角度认识学科结构,使教师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更加清晰。课程以师生为双主体,以学科问题为内容中心,以教师为课程的行动研究者,强调在学科情境之中践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课程本身出发,对各种实际需要和问题进行综合的建设性探讨,是施瓦布实践课程观的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论语文校本课程的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校本课程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两种主要形态:学科性语文校本课程和综合性语文校本课程。前者主要涉及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后者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同时又涵盖了其他学科,它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两者在价值取向上、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在价值取向上,学科性语文校本课程注重从教材的角度去关注学生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发展;而综合性语文校本课程则注重从实践的角度去关注学生以语文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课程实施中,学科性语文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环节都有相对的确定性;综合性语文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环节有诸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对泰勒、布鲁纳、杜威、罗杰斯的课程知识观作简要述评,认为课程知识是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发展,并不断改组和改造经验,课程知识是个体知识的构建。这种课程知识观源于知识的不确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对现代课程观的哲学根基进行了描述,批判了二元论意义上的知识观、课程观的错误认识,从而揭示了现代课程观的某些缺陷,接下来本文重点描述了后现代课程观的解释,尤其表述了后现代课程观在哪些方面是优于现代课程观的,以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为出发点,看待、思考网络课程的建设,期望能对网络课程的建设以借鉴和建议。最后本文描述了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支持,以及网络课程中学习支持的策略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综合课程视野中的语文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课程如火如荼的研究与开发,已引起国内外教育界人士的普遍关注。人们对综合课程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从学科课程的角度出发,我们的目光不禁要驻留于世界范围内语文学科在综合课程中的姿态,关注语文课程在世界课程改革综合化趋势的浪潮中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4.
切瑞霍尔姆斯分析了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4"、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以及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当中的结构性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课程是经过权力的运作机制之后而得以确证的合理化、合法化的文本;一旦文本有机会进入到课程当中,读者"我"、学习文本、一起学习的他者之间就构成了多元的、动态的、复杂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5.
广义的师专课程观把课程置于整个学校教育环境中,反映了与基础教育素质观的异曲同工。对学生智能结构的分析,使我们对环境课程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构建融合学科领域、活动领域、环境领域等的教育内容的新型多维课程结构,符合师专学生智能的培养目标,反映了教育的适切性、整体性和适度超前性的要求。它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和个性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开放式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6.
试论建构主义课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观的演变是与其价值基础的改变相一致的 ,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同样是建立在其知识观、学习观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课程观及其价值基础的历史演变 ,在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上 ,构建一种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与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主义课程观相比 ,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的生成性与表现性 ,强调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以及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与情境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课程观向现代课程观的转变.体现出从学科结构理论向社会改革理论的走向.从知识中心向学生发展中心的演变.形成学科结构、社会改革、学生发展三大理论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给课程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后现代课程观的出现.为解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8.
多元整合课程模式原理及其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整合”课程模式课程观取传统学科中心、问题中心、能力中心、活动中心课程观之所长;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上实现综合化、模块化、阶段化、个性化。根据教育对象不同合理选择课程开发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课程知识观的核心要素,从课程知识选择、课程知识组织和课程知识呈现三个维度梳理了柏拉图、夸美纽斯、斯宾塞、杜威、布鲁纳和多尔课程理论内在所反映的课程知识观,并以知识观视角解析了课程知识观演进特征,提出了课程知识选择从普遍真理到存疑情境、课程知识类别从等级层次到多样分类、课程知识编排从普适确定到开放建构,以及课程知识呈现从抽象绝对到多元描述等趋势,以期助力大学课程内容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课程观的转向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课程与人及其生活的关系的转向。课程应与儿童的生活整合 ,课程是沟通儿童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课程观新的转向具有四种基本内涵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范畴 ;课程是儿童主体有意义的活动 ;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课程观新的转向要求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课程三个基本成分 (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 )要符合学生完满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