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人工智能推动高等教育革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Chat GPT在全世界的现象级“出圈”以及展现出来的强大功能,鲜明地突显了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价值。对高校智能化建设、课堂教学、教师创造性激发以及大学生素养提升带来便捷。然而,Chat GPT的兴起也使技术主义在高等教育中进一步蔓延,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高校科研创新、教育伦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待Chat GPT类智能工具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一项课题,通过加快自主研发,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筑良好网络环境;强化师生数字素养,共建和谐共生的人机协同模式;坚持立德树人,恪守育人本位,能够积极应对Chat GPT类智能工具对高等教育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Chat GPT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拟真度和功能维度方面达到新高度,其特性由三种关键技术支持,分别是预训练、大模型、生成性。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激发传播领域的生态级变局。在信息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穿透网络资源壁垒,成为下一代网络入口和超级媒介,驱动传媒产业变革。在个体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刻地对个体赋能赋权,促进传播权力下沉和人的数字化生存。在连接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连接中枢,激发移动互联转型为智能互联。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全面智能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传播与社会的治理逻辑将随之发生深刻变革。首先,主流媒介的角色需要从“To C”转为“To B”;其次,要注重智能算法模型的“赋魂”机制;最后,构造“算法失灵”的社会补充及“算法脱轨”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3.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责任困境和科林格里奇控制困境的分析,可以揭示技术伦理规约的过程本质。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本质不仅仅是对技术主体、技术客体的规约,而是对技术主体与技术客体相统一的动态过程的伦理规约,是在技术-伦理开放框架内的协同与整合,由此可以消解技术伦理规约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林莉 《教育文汇》2023,(12):4-5
<正>主持人语从“古早”时期的机器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辅助学习(CAL),到泛在的“互联网+教育”、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以Chat GPT为代表的自然语言模型出现和随后的快速迭代、教育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新兴数字化技术不断为教育注入“新变量”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学校在实践中拓展未来教育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5.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和规则,从大规模数据集中学习,以创造新的原创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该技术全面超越了传统软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Chat 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确保其应用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原则,避免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风险,包括数据使用风险、生成内容滥用风险、算法滥用风险以及其他风险。文章通过对中美欧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政策法规的发展历程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为相关企业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风险、保障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商业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最热门的一个话题非人工智能莫属。自2022年11月30日Chat GPT 3-5发布以来,它在教育领域也掀起了科技引领浪潮。面对AI人工智能新技术,我们教育专家、教师、家长纷纷思考,人工智能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面对?在海南,一项以培养人工智能创新拔尖人才的“AI小博士计划”序幕已拉开!2023年12月27日,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升级,“ChatGPT+”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发展形态。对学校教育而言,它一方面为重构教育生态、重塑教与学模式创造了良好契机,另一方面也对教育本体价值和教育伦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要理性认识学校教育与技术的本质关系,学校教育要引领师生树立“做AI做不到的事”的主体意识。同时教育系统各主体要协同应变,包括更新制度体系,为新技术应用做好规约;培养“智慧”教师,彰显“人师”的独特价值;聚焦学生素养,提高人工智能认知力、运用力、创新力等。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9.
与ChatGPT聊天     
<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22年12月以来,互联网上最火爆的产品就是ChatGPT,它只用60天就达成了1亿用户的成就,可见它有多火。好多人都在问,ChatGPT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Chat”是聊天的意思,“GPT”是英文“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的缩写,中文意思是“预训练生成模型”。简单地说,它是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接受过大量文本数据的训练,能够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输入生成类似人类的应答结果和反应。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可见,信息技术课堂不仅应是信息技术知识传递的殿...  相似文献   

11.
规约与关怀:当代师德建设的伦理冲突及价值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家军 《江苏高教》2006,(2):111-113
当前师德建设存在着正当与高尚、社会与个人、规约与关怀的伦理冲突。扭转错误取向、缓解伦理冲突的价值选择有:在师德标准上,确定合理的师德阈限,注重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结合;在选择向度上,关注社会与个人的双重需求,注重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在达成方式上,关注“法治”与“德治”的双重效果,注重规约与关怀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江苏教育》2024,(3):94-96
<正>(按获奖者姓名拼音排序)特等奖(30篇)创意表达:Chat GPT时代习作教学的路径探寻鲍英英东海县西双湖小学创意表达:“儿童小说”整本书阅读的审美建构蔡亚连云港市墟沟中心小学合作设计:“阅读任务群”为学生整本书阅读赋能查海燕南京市立贤小学吟诵:综合“诗”“乐”素养的跨学科教学陈璐苏州市吴中区甫里中学审议·复现·再探:教师游戏评价力提升路径陈若兰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幼儿园“画数学”:提升聋校小学数学教学品质的有效策略翟晓东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相似文献   

13.
GPT语言模型的设计思路具有自然语言理解的诠释学思维特征,但本质上该模型并不具备诠释学语言理解的属人性基础;GPT语言模型将智能视为一种本体论层面以语言作为媒介的整体性系统“涌现”结果,缺乏诠释的“本体论—主体性”地位和“本体论—整体性”结构;GPT语言模型采用的生成式和预训练的设计思路凸显了诠释学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特征,而数据训练的强化和“思维链”的对话机制使该模型具有“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的语言理解特征;GPT语言模型在模拟人类“偏见性”认知方面取得进步,但与人类的“偏见—个性化”和“偏见—创造性”能力相比存在根本差异;GPT语言模型形成了“诠释学循环”的语言对话机制,但其并不具有自身独立的“诠释学循环”实践基础,因此,难以达成诠释学意义上的语言理解共识。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15.
<正>2022年底,OpenAI发布了ChatGPT——一个基于GPT-3.5架构的能够用自然语言与人类对话的大型语言模型。Chat指对话、聊天,而GPT则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的缩写,是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模型架构。ChatGPT在整个人工智能乃至互联网行业中激起层层巨浪,相信各位读者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至于它的潜力和能力如何、距强人工智能有多少距离、  相似文献   

16.
锐眼·眼界     
《人民教育》2023,(5):34-35
<正>数字化 牛津大学:Chat GPT为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机遇和挑战Open AI于2022年底发布的ChatGPT引起了人们对机器学习新增功能的重视,其可生成文本的性质也引起了媒体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英国牛津大学教学中心梳理总结了该时段的观点。第一,ChatGPT对学术诚信提出了挑战,但这一问题早已存在。尽管ChatGPT不能从数据库中获取我们期望的最相关的资料,但它的确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论文,  相似文献   

17.
李阳 《教师博览》2023,(26):18-19
<正>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给我们新鲜的体验和不胜枚举的新生事物,另一方面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认知。教师正面临一个矛盾——教师个性化的自我认同与数字化教育变革下的顺应潮流之间的矛盾。作为一名亲身经历高中教育从一支粉笔的赞歌走向信息媒体遍地开花的数字课堂崛起的高中英语老师,我也是从不断的怀疑、困惑、深思中走过来的。然而面对人工智能高度发达,Chat GPT颠覆人类认知的客观环境下,我们必然要在这个数字化浪潮中“积极向上,适应潮流和应对变革”,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课程的宗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前提,必须从性质、结构、形态和方法三方面进行根本改革;(一)必须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创造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人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强调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学生的学习由感知与记忆的低水平提高到想像,思维的高度。(二)必须由“茧式化”课程转向“整合化”课程“。“整合化”课程是使科学与人文、社会与个体、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之间形成具有内在关联性的逻辑结构和广博性、综合性的课程。(三)必须由“规约式”课程转向“协商式”课程。“规约式”课…  相似文献   

19.
化学工业的发展对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伦理问题。开设工程伦理类相关课程对于培养化工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化工类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工程伦理”为依托,围绕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案例建设等内容,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优化“工程伦理”教学策略与考核体系,让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关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并认识到这些问题的现实和长远意义,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种应用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从识别准确度超过人眼的计算机视觉开始,人工智能逐步走向产业化。而以Chat GPT为代表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兴起则再次告诉人们,人工智能将必然成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几乎同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也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17年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人工智能”的要求,《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