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这是一首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的诗作。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手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  相似文献   

2.
你只要查阅唐诗,填上诗的题目就知道诗人在干什么了。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李端《》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朗顾,时时误拂弦。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在干什么》刘长卿《弹琴》李端《听筝》杜甫《望岳》李白《月下独酌》诗…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里有这么个故事:周瑜非常精通音乐,特别是在喝醉酒的状态下,对音乐更是有特别的感悟能力。有一次,一人故意将曲子弹错,结果引得喝醉酒的周瑜频频回头注视弹奏者,这就是人们说的:“曲有误,周郎顾。”后来唐代的诗人李端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听筝》:  相似文献   

4.
筝,又名古筝、秦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音色清亮圆润、极富表现力,深得人们喜爱。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咏筝诗曰:“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夜风生碧柱,春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释李白赠王判官诗所用“中年”一词,辩证诗人自出蜀后至娶安陆许氏夫人之前,似有两次东游.这首赠诗所忆“中年”游吴越之事,则当在开元十六年而非天宝六载.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还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在音乐和文学上颇有造诣。他的音乐和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音乐现象,体现了他独特的音乐观。在这个诗的国度,乐的王朝,筝乐有着突出的地位。本文通过对白居易作品的简单分析,阐述唐朝"筝文化"现象,深入挖掘诗人作品中的情感体验、演奏技巧和乐曲之创作。  相似文献   

7.
我们来听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韩愈对早春的草色观察得十分细致:草因雨而绿,遥看时.地面上浮起一层浅浅绿色:近观时.绿色并不惹眼,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早春景物的特征.诗人捕捉得多么准确:这首诗如画家设色作画,描摹得多么精彩。可见.写景物需要观察.  相似文献   

8.
中年的滋味     
中年的滋味河之舟按照我们的传统说法:“三十而立”便应算是步入中年了,而今则又流行一种西式标准,人到四十方算中年,知识界尚不认账,以为人需“五十而立”。其实,从啥时起算是中年并无多少要紧,倒是中年的那种特别的感受值得品评,诚如诗人描述的那样,“中年自有...  相似文献   

9.
通过考释李白赠王判官诗所用“中年”一词,辩证诗人自出蜀后至娶安陆许氏夫人之前,似有两次东游.这首赠诗所忆“中年”游吴越之事,则当在开元十六年而非天宝六裁.  相似文献   

10.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它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东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山东筝派与浙江筝派在历史渊源、音乐的演变、旋律的节奏风格各有其鲜明的特点、演奏技术及流派代表人物也有不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趣,因其多采用五声音阶定弦,“4”、“7”二音都较少使用,但因地域环境,民俗文化的不同,使得“4”、“7”二音在不同流派的筝乐中所表达的音乐风格中也不尽相同,本文仅对不同筝派传统筝乐中的“4”、“7”使用以及音乐特点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筝,是地道的中国传统乐器。它形成于2000多年前的秦国,盛兴于隋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而产生了以地方风格特点为依据的众多筝艺流派,大致分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派;"郑卫之音"的河南筝派;"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派;"武林逸韵"的浙江筝派;"闽南诏安"的福建筝派;"韩江丝竹"的潮州筝派;"汉皋古调"的客家筝派;"草原风韵"的内蒙筝派(雅托葛);"延边  相似文献   

13.
一滴水     
一滴水想在诗人、散家和哲学家那里寻找自我。因为它常听其他的一滴水谈起这件事.说只有诗人、散家和哲学家才最了解一滴水。  相似文献   

14.
从古到今,中国戏曲艺术与筝乐艺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古筝艺术扎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沃土之中不断发展,不断繁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同时期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在筝乐艺术中的存在形式是不同的,但一直伴随着筝乐发展存续直至今日。  相似文献   

15.
当今筝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不断涌现,且由于演奏家们个人的风格、技巧等等的不同,对同一首音乐作品演奏出了不同的版本,《临安遗恨》便是其中一首.为了使广大筝习者更易理解和演奏该作品,本文从乐曲及作曲家创作背景、音乐曲式及艺术特色和不同时期的两名演奏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在自己演奏此作品时做到汲名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6.
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中流砥柱,在当前的教育中有一些中年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专业成长速度放慢,出现"高原现象"。听评课是加强教师间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集中团队力量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利用听评课机制,有效激发中年教师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水平,将更利于中年教师在专业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其历史之悠久,外形之古雅,音色之润美,无不使人为之心倾。筝虽不若琴那般为古代文人阶层所供奉,但从白乐天“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之佳句和敦煌壁画等古迹来看,在历史上人们对筝的喜爱亦不乏热度。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2011,(13):20-20
【闲言碎语】相传唐朝诗人白居易每作一首新诗都念给家里的老保姆听,他对老保姆说:“这类诗.如果街市上的人听不明白它的意思.那么写了也没有意思。我先读给你听听。”说完.他将诗缓缓地念了一遍。  相似文献   

19.
刘艺 《文教资料》2009,(30):89-90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文条件。豫鲁陕三个传统筝派筝曲具有的一系列独特风格特征.无不是受到当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语言、文化风俗、审美和当地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是其在旋律音阶、调式结构及艺术表现等方面的作用与体现。本文主要论述对豫鲁陕三个传统筝派音乐风格产生主要影响的人文环境及方言等方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筝曲《陈杏元和番》是河南筝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品无论是在演奏技巧上还是在音高曲调上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河南筝派的特点。论文主要从筝曲的曲式结构、音高、节奏方面对筝曲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旨在得出该作品在音高、节奏等方面创作技法的特点,给广大古筝学习者提供较深层次的理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该作品时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认识《陈杏元和番》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