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黑龙江流域渤海墓葬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渤海墓葬所反映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儒家思想、陶瓷和壁画艺术等文化现象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展示了渤海人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状况,尽可能还原渤海王国原有的文化面貌。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渤海国的诞生和存在,对黑龙江流域古代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使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明研究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广阔的黑龙江流域的松花江、牡丹江水系,以及黑龙江中下游流域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渤海国历史遗迹和遗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的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内.不断发现渤海国的遗迹和遗物。这些遗迹和遗物的发现为研究缺乏史料记载的渤海国历史与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并为尽可能真实复原部分渤海的历史提供了可能。实际上,黑龙江流域的渤海遗迹遗物是以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为中心而展开。文章主要依据近三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与文物出土情况,对渤海国的上京城遗址、二十四块石遗址、村寨遗址、寺庙遗址、边墙遗址。碑刻、壁画,以及渤海国的铁器、铜器、金银玉器、陶器、瓷器、货币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加以重点介绍,目的是为拳术界提供清晰的黑龙江流域的渤海历史遗迹币口遗物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渤海国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粟末靺鞨族建立的一个政权。大钦茂是渤海国第三代王,其统治时期继续接受唐王朝册封,积极发展对唐关系。大钦茂的亲唐政策,不仅使渤海国拥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而且使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从大钦茂的亲唐政策的形成及其实质,以及对渤海国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来加以简要论述,有助于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历史长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渤海国宗法盛唐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以唐制为基本模式,构建政治管理体制;在与汉族人的广泛接触中,不断吸纳儒家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定期选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并将大量的文献典籍带到渤海国内,中原文化在渤海王国得到广泛传播,推进着渤海国的文明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是由靺鞨人建立的中国古代东北地方政权,公元698年由大祚荣建国,926年被辽灭亡,传15世,229年。渤海国强盛时期疆域包括我国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渤海国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对我国乃至东北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海东盛国"。金毓黻把此前散见于中外各种典籍中的渤海史料汇集在一起,编成了研究渤海历史的集大成之作——《渤海国志长编》,此书是一部记载渤海历史的通史,史料真实性强,成为研究渤海历史的主要著作,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在渤海史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渤海国研究已成为国际性研究学科,如今,无论从渤海国的历史归属、种族构成、对外关系、渤海五京,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等,还是从渤海国与唐、日、新罗等对外关系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可观的进展.然而从宏观角度,将渤海国研究置于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大格局中,研究其对外政策、文化交流对当时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成果在国内相对较少。本文试图对国内近年来涉及东北亚视角的渤海国先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期望能够展现东北亚秩序下的渤海国问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7.
渤海国的历史基本上与唐朝相始终。它与周边政权保持密切的联系 ,大大推动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这为渤海国货币经济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另外 ,由考古发现可以推断 ,渤海国可能存在货币流通。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至今,在黑龙江流域范围内,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渤海古城址,这些古城址不仅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江河两岸,且在原始森林中也有众多的渤海时期的山城。这些古城址的发现,不仅揭示了当时渤海国行政建制的规模,也为人们了解渤海国在黑龙江流域的城镇化过程提供了大量资料。因此,从黑龙江流域渤海古城的角度,人们可以窥见渤海国时期黑龙江流域迅速封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万路的中篇小说《旁门左道》以惩恶扬善、扶正祛邪、雅俗共赏、喜闻乐见为主旨,语言诙谐幽默,构思奇巧怪异,形象鲜明独特,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浓郁的喜剧气息,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写作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方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大视野的角度,仅就唐代渤海国与东北亚邻国和地区双向交流中的开创性的历史地位,描述了历时229年(公元698──927年)“海东盛国”──渤海国利用东北文明古道进行这一交流具有互通有无、互惠互补的双向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含生草"是一种原产于渤海国的药物,其功效首次被录入《本草拾遗》时,作者陈藏器直接利用了渤海国对该药物的认识。关于"含生草"的记载,既为渤海国初称"靺羯国"的学术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同时又反映出渤、唐医药交流中渤海医药学对唐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元926年,契丹人一举攻破渤海国都,渤海国灭,从此渤海人成为契丹统治之下的臣民。渤海与契丹两族长期接壤,二者之间的接触一直伴随着两族的成长与发展。提及渤海人与契丹人的关系,学界的观点集中在两族之间的"世仇说"上。有关的研究者便以此为线索,致力于探索两族所谓"世仇"的缘起,寻找导致两族之间结下近百年仇怨的事件及发生时间。通过对十世纪之前渤海与契丹两族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考察,系统地梳理了两个民族间的恩怨。认为阿保机灭渤海其根本并非仅仅因为"世仇"之说,而是契丹国家发展壮大、经略辽东、稳定后方,向南发展重要战略部署中的一项,并由此一窥渤海与契丹人的早期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东丹国是辽于926年灭亡渤海国之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渤海国的故土上一手炮制的政权。该政权不仅是建立在渤海国的故土上,而且在制度方面基本保留了原渤海国的制度,统治的是渤海国的遗民,与原渤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东丹",即东契丹之意。由于这些原因,关于东丹国的性质历来是史学家们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和自身的认识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牡丹江流域是棘辆人的发祥地,也是渤海国文明形成的中心区域。牡丹江流域面积虽小,但是其所流经地域的地貌特征十分突出。牡丹江中游地区是东北地区寒地少有的肥沃的宁安盆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址就坐落在这里,并以此为中心形成了渤海国的文化中心。渤海国众多的山城、平原城、寺庙、二十四块石、窑址、佛塔、宫殿址、御花园、桥梁、墓葬、王陵区等都分布在牡丹江流域的上、中、下游流域的两岸。文章从牡丹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地貌特征入手,梳理了牡丹江流域渤海古城及重要遗址分布状况,并从牡丹江流域的地理空间角度分析渤海古城及遗迹分布的一般规律,从而揭示出渤海国政治统治中心区域的历史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5.
渤海国的城市职能随着渤海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进行着相应的转变。渤海立国之初,城市职能以军事为主,巩固了新生的渤海政权。到中期以后,城市职能转变成以经济、政治、文化为主,使渤海达到了全盛时期。然而,政权的稳定,社会物质财富的急剧增长,渤海上层统治者耽于享受,进取精神日渐消逝,导致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这既影响到渤海城市发展的进程,也加速了渤海国的衰落。  相似文献   

16.
许王府出于日本大原县美术馆馆藏的渤海咸和四年铭文佛龛中铭文。许王府涉及渤海建国史一段历史公案与储多问题:东走与叛乱、封爵与赦罪,不受命与契丹余党、震国王与许王府。经过考辨,认为许王府是大祚荣建立震国之后,为肯定与尊崇共同建国的乞四比羽及其族众而设,同时也表明鞋MoHe族与李唐王朝紧密的历史文化联系,佛龛铭文揭开了渤海建国史的一段历史公案。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目前国内已经翻译出版的俄罗斯及前苏联的研究成果,将基本能够确定的渤海古城遗迹归纳成篇,为学术界对这一地区渤海古城的初步认识提供参考。从已经发现和能够确定的俄罗斯境内黑龙江流域渤海古城遗址分布情况来看,渤海国强盛时期所统辖的疆域范围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渤海时期古城的客观存在与分布事实。充分说明了渤海国在强盛时期所管辖和统领或占有了靠近日本海沿岸的广大领地。渤海人为了打通与日本交往的道路,曾与黑水棘羁征战了十数年,最终占领了原属黑水林辐的滨海地区,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和管理。这些古城实际上已经成为滨海地区最早的古代城市,这些城市、城镇、城堡的修建以及连结古城道路和交通的开辟。使得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可以说。渤海时期的俄罗斯边疆地区是其古代最发达和繁荣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历来是构建小说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最重要的元素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小说创作在美学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其中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就是产生了一大批包容历史和现实的、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所谓"文化寻根小说",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作家群。如"楚文化"之于"湘军"、"吴越文化"之于"浙军"、"西部文化"之于"陕军"、  相似文献   

19.
由牡丹江师范学院举办历史学院承办的"中国·首届渤海上京文化研究及遗产保护管理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7月21日至22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召开。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等地数十名渤海历史与考古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渤海国仿唐制,建立了君主专制政体。受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渤海国的社会经济有了发展,农业、手工业、畜牧业、渔猎业、商业都很发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