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目标更加的人性化和灵活化,不再单一的追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中,笔者以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渗透学生美育为出发点,探究了开展美育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美育就是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艺术之美、语言之美和现实之美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他们的鉴美。其实美育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观念,实现生动高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审美教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促进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手段。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在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结构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知识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历史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客观基础。有目的的寓美育于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艺术美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美学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发展他们鉴赏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莎 《华章》2011,(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美育教育看似和高校体育教育关联不大,但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大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具备正确的审美观点,让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之余用体育的视角来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使大学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是我们每一个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目标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知识信息的传递方式,规划出一个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而深化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我们以此原则来确定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而使物理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联系越来越紧.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目标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素质的发展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钻研中学物理学科内容.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大纲,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知识信息的传递方式,规划出一个面向全体受教育者,而深化教育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我们以此原则来确定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而使物理教学与德育工作的联系越来越紧。  相似文献   

7.
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世界原本脱胎于生活世界,教学原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在片面追求知识与理性、真理与标准、分数与效率等外在目标的过程中,教学悄悄地异化为科学世界的一部分。因此,理性对待“教学回归生活”的口号,反思和清理科学世界、教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的科学世界中融入关爱人、发展人的教育灵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生活,是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一门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历史知识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历史教育进行审美教育的客观基础。有目的的寓美育于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艺术美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美学知识教育,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发展他们鉴赏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美、法等国的心理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心情教育"。专家认为,"心情教育"就是训练人的本质中最深层的动机,使人的知识、品德和意志都能朝着崇高的目标发展。"心情教育"具体有三个方面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经济是以人才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经济,创新是其灵魂,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学校教育肩负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能否培养出具有广阔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聪敏的智慧、开拓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关键取决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1.
张骅 《甘肃教育》2005,(11):21-21
真正的教育是整体的、和谐的、兼容的,知识的教学同时应该具有品德教育的意义。正确处理学科知识教学与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德知并进,全面和谐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改进和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贯穿并渗透于音乐艺术教育全过程的审美体验,是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核心目标,它与近一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备受推崇、颇具影响力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本质内涵深度契合。借鉴并运用奥尔夫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幼儿音乐教学,对于引导幼儿感受体验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文化的载体,教师教学主要目标是传授语文知识和传播文化.同时,"语文"也是美学载体,语文教学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斯宾塞曾说:"我们所赋予审美教育及其赏心乐事的价值,并不少于其他的东西.倘使没有绘画、雕刻、音乐、诗歌和其他自然美所产生的情感,人生就会失去一半美好的意义.我们不得以这些爱好的培养和满足为不重要,而且相信今后这些爱好将占人类生活的更大部分."一节语文课,自始至终都应该有审美的积极参与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才能赋予语文课以生生不息的艺术活力与清新美感.也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具有如下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正美术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特殊学科,它不仅能传授艺术知识,培养艺术技能,而且更是能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审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学科。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思想,让学生善于发现世界之美,通过美术教育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以后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培育奠定基础。一、美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美术教育是培育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摇篮  相似文献   

15.
吴鑫 《考试周刊》2014,(34):189-189
在素质教育进程中,美术教育被推到教育前沿。美术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目标,将感性与理性、情感与智力、性格与意志统于一身。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相应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能,还要注重在有限的课时里不断引导和熏陶学生,提高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与社会不仅是跨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的学科,就其只是范围来说,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在历史与社会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客观基础。有目的地寓美育于历史教育之中,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劳动美、艺术美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基本美学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并发展他们鉴赏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阶段,教师怎样才能把美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诱导学生创造美.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审美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既肩负着各种专业知识传授的责任,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知识的  相似文献   

19.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活动.具体地说,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决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语言美、篇章美、艺术美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然而,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20.
诗歌审美性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它是在文学作品所展示的审美世界中,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最终把文学教学的目的落到实处。审美性教学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自由空间,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