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心灵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心灵教育可以通过体育和音乐等方式,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心灵都得到成长,真正实现双方心灵的对话、精神的沟通.同时,心灵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灵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思政观念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触动学生的灵魂,转...  相似文献   

2.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与制约,传统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心灵"与"精神"的陶冶与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回归到对"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关心与关切。首先,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成长,它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下的心灵世界。其次,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自由的思想,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追求学生思想的解放、精神的独立以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关乎心灵的教育营造闲暇的时空。拥有"闲暇"精神的心灵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为学生指引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形塑高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李奉军 《成才之路》2009,(33):41-42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我们中学语文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心灵,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应的情感因素,构建学生与作者的心灵沟通,激起教师与学生的心灵碰撞,引导学习者之间的心灵交流,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应更多的去关注人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能够为学生终身所受用,要让学生生活上能够自理、学习上能够自强、情感上能够自控、思想上能够自立,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的教育就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的灵魂,唤醒和鼓舞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5.
杜成的心灵哲学认为,心灵是变化着的意义系统,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的一种能力系统,心灵受着文化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制约.杜成心灵哲学的教育意义在于,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培养心心相通的文化心,使人的心灵追求止于至善,不懈追求内有之好.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曾说,人要合目的活着,其心灵就需要得到培育和教化。从这一句话中便引出了我们对"心灵教育"探讨,还引发了我们对什么是心灵、什么是心灵教育的思考。心灵教育关怀人的自我认知、德性、个性以及全面发展。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反思,引发了我们对心灵教育现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证21世纪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方向在于生命教育的融入。检讨当前海峡两岸之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挑战,厘清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容、本质及其目的,论述大学通识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之方法在于教师自我之转化与教学方法之改变,重申教育是一种志业,大学教师应参与学生知识的成长与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当代教育存在功利主义倾向,道德品行培养在教育体系中地位下降,青少年性格、意志、品德、情感等方面的成长状况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引导,教育界因此提出了心灵教育这一新教育观念。本文论述了对青少年进行心灵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自我意 识发展的关键期。生理、认识、情感等各方面的变化,如思维与 想象能力的发展、感受力的提高’以及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使大 学生开始逐渐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身内部,开始去发现、体会 自己内心世界’并迫切要求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与独特的理解 方式。本文旨在尝试针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认为传统教育理 念和方式未能满足大学生心灵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求。教育 的目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更是培养身心全 面健康发展的个体。而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教育者的再教育, 使其成为身心完整、成熟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与学生促膝谈心、引学生接受大自然熏陶和开主题班会等多种情感教育形式,使孩子们的幼小心灵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1.
人的心灵之维是人文教育可能性与必要性的根源.在现代性境遇中人文教育边缘化必然导致受教育者德性缺失、心灵枯竭,从而丧失反思自我、达致美好生活的能力.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心灵逐步被自然科学化与物质化,最终致使教育只能培养“无灵魂的专家”和“无心的享乐人”.因此,在现代性背景下对人文教育进行申辩是一项紧迫而又冒险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教师博览》2012,(2):2-F0002
他长期工作在普通中学教育第一线。存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情感教育和励志教育风格,  相似文献   

13.
杨博文 《家教指南》2004,(10):23-25
孩子们为何如此冷漠据《人民网》报道,湖北省年仅12岁的黄某与同班的4名同学私自到距校200米的一鱼塘内游泳。黄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上岸后的4名同学看到后,其中1名同学哭着要喊救人,而另1名同学则制止说:“如果现在喊人,老师会知道我们私自游泳。”4名学生正在犹豫时,黄沉入水底,不幸溺水身亡。4名同龄的孩子,仅仅是为了防止挨老师批评,就可以漠然对自己同伴的生死于不顾,究竟在哪个环节上出了毛病,以至于让小学生们如此冷漠?无独有偶,某报报道,有4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这4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一个小伙伴不…  相似文献   

14.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心灵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回归本性的教育,是教育的返璞归真。触动心灵的教育具有如下特点:尊重儿童的天性,把孩子当孩子;凸显"善"的属性,教育过程充满着幸福和快乐;面向所有学生,教育中没有失败者,人人都要在教育的引领中获得成功。实践中,触动心灵的教育表现为:对话式教育构成了教育常态;思考、追问和想象充盈着课堂肌体。  相似文献   

15.
教育:开放的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释的意义乃在于阐释本身,对教育阐释的过程实际上是表达我们对教育的理解、理想、企盼的过程。对于我们而言,现今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什么是教育”其实是一个尚待开启的“问题”。在追问传统、审度现实的基础上,就教育与人的心灵、人格、化精神、生活、人性相关之维度,对教育的意义作出阐释,不求给教育以精确的定义,只求探问教育的重要的、基本的对现实教育而言急需的质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教育哲学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哲学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是通过教育实战和理论探索体悟出来的教育智慧,是“智慧的探索”。教育哲学的特质体现在:它是关于“穷理尽性”的学问;是关于构建必要的教育乌托邦的学问;是关于“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应新时代教育之需、应学生发展之需、应教师和学校发展之需的教育,是求"人和之美"、增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心灵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笔者在教学生涯中几个小事对学生教育的感悟最后得出“施教之道,重在用心”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去苏北参观一所名校.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还有各种活动展示。上午学生做课间操.远远看去.做操学生的队伍横成排.竖成行.斜看也成线。一位细心的老师走近学生发现,每个学生脚下的泥地上都有一个桩点,水泥地上则用油漆打点,横竖成线,学生列队时根本不需要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只要站在属于自己的点上,就可以站出整齐的队伍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马钧 《林区教学》2014,(6):120-121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应是关注并唤醒学生的心灵。真正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一是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二是要面向所有学生,三是融入教师的爱心。以灵动教育帮助学生启航心灵之旅,以创新笃行引导学生迸发心灵智慧,以阳光运动帮助学生扬起心灵风帆,以快乐体育引导学生绽放心灵火花,以音乐之声助力学生沐浴心灵阳光,以艺术活动帮助学生放飞心灵梦想,可以收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