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古今自由之争"是欧洲启蒙时代与法国大革命时期风行-时的议题.贡斯当在吸收前人自由学说的基础上,根据大革命后的重建经验,提出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自由理论.贡斯当的原创性在于力图将两种自由有机地结合起来.他强调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放弃一种自由以换取另一种自由,而是如何在两种自由间构建起一种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政治自由与个人自由和谐共存的宪政体制.  相似文献   

2.
老庄独到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精神宇宙,是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极度张扬.老庄之"道"以虚己无待、特立独行的精神自由之路指向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人格境界;以赤子婴孩、法天贵真的圣人本真之状展示人类生命的无穷意蕴;以"涤除玄鉴""心斋""坐忘"的修养体认功夫切入一种玄虚空灵的人生本质;最后在一种天人合一的根源境域中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类个体生命建造了一个恬静、自然、逍遥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观点中,实践只是被看作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一种工具和手段,由此得出一种误解,即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只是一种与我们现实相分离的未来社会的遥远理想,从而导致现实当中忽视人、牺牲人的现象的发生.事实上,在马克思看来,实践首先不是作为一种工具,作为实现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的手段而存在,相反它本身就是价值尺度或标准.因为"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全面与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体现和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关注特定时期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生存状况就是体现和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4.
"自由教育"涵义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由教育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思想 ,但直到今天它仍然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影响力。在自由教育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中 ,它的涵义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重视理智、德性和审美修养 ,鄙视知识的实用价值 ;中世纪 ,古希腊人创造的自由学科被用作神学教育的基础 ;赫胥黎认为 ,自然科学应成为自由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 2 0世纪 ,人们致力于使自由教育与自由民主制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丑"是一种特殊的价值现象,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第一,"丑"可彰显真实,张扬生命自由的本质;第二,"丑"可启善;第三;"丑"令世界精彩纷呈,绚烂多姿.  相似文献   

6.
自由,是一个现代的价值理念,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这个理念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特征和要求,又通过其思想传统被理解为人的本质乃至人的价值理想,但是却展开为自由权利和自由意志这两种不同的理论品格和价值诉求.中国近代的历史变革开启出自由的新论域,即在由民族主权国家组成的无政府的世界资本主义历史环境中,对于落后民族来说,自由的基本前提是建立一个民族主权国家.由此,就有了"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复杂纠葛,就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需要在个人自由和国家权力之间保持有张力的平衡,以保证历史的发展指向这一目标:充分实现了的个人自由实现着国家的强盛.在理论上,是以自由权利为本还是以自由意志为本,意味着不同的思想道路,并且呈现出自由的价值困境,这一价值困境在根本上表达的是自由和平等的困境.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自由这一形式性的平等要求着、产生着、保障着实质性的不平等,即实现了的平等一方面具有占有物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因此而必然产生对物的占有的不平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开辟着通往"自由"的新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7.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的社会,人们被越来越多的契约责任所包围.契约是交易双方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进行的基于平等地位的一种自由交易,各方并由此而建立起一种权利与义务关系.为提高帮扶效率、促进成功转化,需采取基于"心理契约"的困难生帮扶策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强化学生的契约意识;帮助困难生规划个人奋斗目标;保持期望相容;使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培育班级文化;建立有效的心理沟通.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信患网络时代逐一得到验证:信息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广阔前景展示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劳动能力的提升和劳动自主性的发展是根本动力;人对自由时间的支配和世界性的丰富交往是前提条件;每个人自由发展与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实现是最终目标.信息网络技术加速推进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但其现实性上仍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的自由是自律与自由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揭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中的地位入手,阐释了这部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命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逻辑前提,其理论内涵应历史地视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意义重大的理论建树;论证了"异化劳动"可以创造美,是一种不自由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以下两个角度讨论了探究的深度问题,一是从探究过程所包含科学探究的要素多少,将其分为完整探究与部分探究;二是从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四字骈语"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字骈语"是在形式和意义上都有独特性的一种"四字格"结构,是一种介于成语和自由短语之间的成分.它具有结构成分的成词性、结构形式的相对固定性、结构意义的整体性等特点.可以分为平列型和顺序型两个基本类型.它的内部语序按声调抑扬律(包括平起仄收律、平仄相间律)和四声顺次律排列.  相似文献   

13.
弗罗姆认为,自由对于现代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自由使人的个性充分展示出来;另一方面,现代人由于具有自由而处于极端的孤独之中.现代人企图通过“逃避自由“去克服其因与外界隔离而造成的孤独现象.弗罗姆创立的“人本主义伦理学“理论指出,现代人完全可以找到一条积极的途径,使自己既能保持个性的独立,又能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摆脱孤独的窘境.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弗罗姆强调,人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切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应符合人的本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梅贻琦"教授治校"管理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贻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在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推行"教授治校"管理模式,促进了该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教授治校"遵循学术自由的原则,反映学术治校的理念;调动教授群体在治教、治学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作用;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的管理模式.正确理解"教授治校"制度的思想实质,对当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着历史借鉴之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教育不能脱离人性.寻求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违背人性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的一种压迫;同时也改变高等教育的功能.教育一方面要完善和丰富人性,另一方面要在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有所"为".  相似文献   

16.
自由教育的核心理念为"基础性"、 "普适性"与"关心内在价值".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载体, "七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成系统、最有影响的自由学科体系;中国的"六艺"也具有基础性、超越功利、关注内在价值等特征,但缺乏普适性,可看作是"类自由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六艺"、"七艺"作为成规模的课程体系已经从学校淡出,但自由教育的理念一直香火不断,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17.
杜威关于高等教育的两个务虚主张是:追求真理和自由探究;两个务实主张是:变博雅教育为通识教育、变"学徒式"教育为"实验室范式"教育.追求真理、自由探究、通识教育和"实验室范式"教育,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杜威高等教育思想中"进步主义"概念的具体内容,四者共同阐明了"进步主义"概念的核心理念——民主与教育相互改造,互相促进,进步无限.支持这个相互改造过程的是创造性民主,它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价值理念.杜威的理想是使创造性民主代替基督教精神成为美国大学之魂,然而幽暗意识的缺乏和理性的自负已使美国高等教育走向失去灵魂的卓越.  相似文献   

18.
张红运 《天中学刊》2005,20(6):29-33
人们习惯于"老庄"并提.其实,在生命意义的哲学层面上,老子与庄子的生命意识是存在着明显差异的.老子追寻的是本源意义上的生命的自然而然,是一种纯粹的自在状态;庄子的生命意识源于老子而又别于老子,他从更高的理论视角将生命的意义定位于超越自然而然的精神自由的境地.  相似文献   

19.
富有语文味的课堂应该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之美,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为宗旨,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促进课堂中"语文味"的生成,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陈瑾 《新教师》2022,(4):18-19
"交流平台"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语文园地中的一个全新的学习板块. "交流"体现了一种学习形态,让学习者在一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展开学习.从"交流平台"在所处单元中的位置可以看出,这里的"交流",更多的是指向单元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之后,再次与文本、学习伙伴、教师,甚至与自己的对话过程;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