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连续几年的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掐手指计算"从来没有离开过学生的计算活动,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老师的视线。比如在计算2+7=?时,有的学生先掰2个手指,再掰7个手指,从而得到2+7=9。随着学习的深入,这部分"掐手指"的学生发现,跟其他的小朋友比起来实在太慢了,于是他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反复地琢磨,探索到了从2开始,  相似文献   

2.
片段一 课始,教师创设了一个小刺猬背苹果的情景:有5个苹果,小刺猬背走2个,剩下3个。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2,接下来就“5—2=?”一共得出了四种算法:看图直接数剩下的、掰手指计算、推理计算(5—1=4推理出4—1=3)、用数的组成计算。  相似文献   

3.
<正>电影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两个人准备搏斗时,常常会把手指掰响,从而显示自己有很强壮的身体,以此来威慑对方。你或许也试着掰响过自己的手指,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声响"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过程对你的手指又是否会有损伤?观察关节病患者手指时发现问题坊间不少人认为,掰手指时发出的清脆声音是关节液里的"泡泡"——气泡形  相似文献   

4.
<正>儿子进入HE公立小学读书,第一天放学回家后对我说:"妈妈,我今天笑死了。老师给我们做10以内加减法,还有小朋友掰手指头算。"10以内加减法计算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是一年级学习最基础的要求。二年级的学生还要掰手指计算,简直是不可思议。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过了两天,儿子把学校作业带回家,我才发现,美国学生的计算练习题竟然是列  相似文献   

5.
听了很多低年级语文课,我感到“搭桥”工作十分重要。所谓“搭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回答问题不准确、不完整的学生做诱导,启发工作,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做“搭桥”工作,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在学习“掰”这个生字时,老师让一个学生说说怎么记“掰”字,那个学生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手字变形,右边是个手字,中间是个分字,合起来就念掰’把一个东西掰成几半几的掰。老师又问:“书上说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顺手掰了一个。掰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学生回答不上来了。老师没有马上让他坐下,而是启发说:“在这里还是  相似文献   

6.
过程>结果     
镜头1:计算14-9时,有位学生(生1)摆弄着自己的手指。我轻轻地对他说:“能不能不用掰手指的方法计算?”学生点点头,然而神情有些茫然。镜头2:在整理出十几减9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加减法时主要靠数手指,当计算数值超过手指数时就开始将手指符号化,因而一遇到两种表示法混合时就容易出错。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积累活动经验,并注重练习之后的反馈与订正,使学生在纠错、改错中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正>上学期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数学课堂中,孩子计算时真是姿态各异。有的"掰手"数指进行算术计算,即掰着手指,看着自己的手指来完成算术的运算;有的"背手"数指进行算术计算,即把小手放在自己的背后,可以通过伸手指的动作但不直接看到自己的手指来帮助完成算术运算;有的"想手"数指进行算术计算,即孩子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手指表象"来完成算术运算而不通过直观的手指数数;还有的为了防止别  相似文献   

9.
【活动设计】一、故事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猴子掰玉米棒子”的故事。一天,猴妈妈让小猴掰100个玉米棒子回家。小猴干劲十足,掰了一个又一个,一会儿功夫,就掰了97个玉米棒子。想一想,小猴再掰几个玉米棒子,就可以完成妈妈交给的任务了?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教师紧接着指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二、合作探究教师出示例题:113+59、276+98。师:计算“113+59”、“276+98”,你认为怎样算,既简便又能迅速得到计算结果?请同学们先…  相似文献   

10.
应佳妍 《生活教育》2012,(21):42-43
微风徐徐,窗外的景物无休止地向后穿梭着,潮湿的空气里带着几分晦涩。我懵懵懂懂地四处张望,发现同学们的眼角也流露出几许兴奋,几许忧虑,几许困惑。前几天,自己还在掰着手指期待这天的到来——参加原动力训练。然而时间犹如尘沙从指尖滑落一般,顷刻间,自己却显得有些惆怅。  相似文献   

11.
思考一:强化算理有必要吗? 这是一节计算课,一般我们认为计算课的教学应达成两个基本目标:一是掌握算法,二是理解算理。于是,第一次执教时,在学生交流了各种算法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一个0,结果就是60”这种算法深入思考:这样算的道理是什么呢?学生无语。  相似文献   

12.
华应龙老师在本课的“课后反思”中写道:这节课不只是玩,还很有数学味道,并且让每个学生学得欲罢不能.这节课的“数学味道”是什么?是什么魔力使得学生“学得欲罢不能”?我想首先是习以为常的手指竟然有如此多的数学功用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年级数数时用手指、通过数手指进行加减法计算、用手指表示9的乘法口诀、用手指表示植树模型(点与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用手替代圆规画圆,还有本课探索在手指上数数的规律等,让学生通过使用和重新审视十个手指体验到它们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3.
<正>《测量水的温度》是对苏教版《冷热和温度》一课教材的"二度开发"。原教材从一个经典实验开始,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水杯,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旨在引导学生从一个冷热错误的感受指向测量上的温度,即借助工具测量水温,在此环节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并测量发现一杯热  相似文献   

14.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请伸开你的左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2、3、4、5,当数完小手指后,再回头从大拇指数6、7、8、9、10,这样连续反复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个手指上。现在你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就知道这个数对应的是哪个手指。  相似文献   

15.
新瓶装老酒     
天气逐渐转暖,父亲开始惦记着乡下的春耕了。回老家前的一天,父亲对我说:"你帮我弄几个空酒瓶吧。"父亲在我面前掰起了手指:"一个茅台酒瓶子,一个五粮液瓶子,一个剑南春瓶子。"我的心狠劲地跳了几下,但我的脸色尽量保持不变。我承认,自从去年冬天  相似文献   

16.
《家长》2013,(8):5-5
近两个月的暑假,本该是孩子和家长的最爱。然而,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学生和家长天天盼着开学。“啥时候开学啊,放假在家真是无聊啊!”近日,小宁在同学QQ群中“吐槽”。而许多家长也是掰着手指盼开学。“真希望孩子早点开学啊!”采访中,不少家长都表达了和孩子们同样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新瓶装老酒     
<正>天气逐渐转暖,父亲开始惦记着乡下的春耕了。回老家前的一天,父亲对我说:"你帮我弄几个空酒瓶吧。"父亲在我面前掰起了手指:"一个茅台酒瓶子,一个五粮液瓶子,一个剑南春瓶子。"我的心狠劲地跳了几下,但我的脸色尽量保持不变。我承认,自从去年冬天  相似文献   

18.
听一位教师教学《20以内退位减》的最后一课。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计算正确率高,但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用“破十法”来计算。在课要结束时,教师出了6道13算题,竟然6个发言的学生都用“破十法”。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什么这个班只有极少数人用“想加算减”的方法呢?这一现象具有普遍性吗?  相似文献   

19.
问题提出 对于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掌握“几”和“第几”这两个知识点没有难度,可以这么说,班中绝大多数学生即使不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正确解答教材中“想想做做”的5道题。从更大范围来看,整个第一册教材中的知识点,对于班中部分学生来说,都已经会了,有个别同学甚至连20以内的加减法都能正确解答了。当然,班中肯定也有几位学生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还得依靠数手指进行。  相似文献   

20.
听课笔记上记录了这样两个案例。案例1:面积与面积单位通过课开始部分的教学,学生已经理解什么叫面积,然后教师欲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学生纷纷猜测,意见不一)师:你们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几名学生手举得很高,教师请其中一位学生回答)生: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用长乘宽计算出它的面积,再量出正方形的边长,用边长乘边长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然后一比就行了。师(尴尬地):你真厉害,怎么连这个也知道了呀?生(得意地):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