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将前面的区域农业知识落实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2.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必修二与区域地理等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看,其教学要求的主要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明确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教学内容与标准要求。从地理案例教学要求看,一方面要力求联系已学过的自然地理(必修一)和人文地理(必修二)系统知识体系,构建各个相关专题知识矩阵:  相似文献   

3.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三主要阐述不同区域的特征,区域地理则对世界和中国的各个区域进行综合分析。区域地理是"必修三"学习的基础,"必修三"是区域地理的升华。本文以德国为例,把"必修三"和区域地理结合教学,从德国的地理位置、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德国能源资源的开发、德国农业、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口和产业转移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进行尝试,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周旸  张卫青 《地理教育》2015,(Z2):78-79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从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本节与本章的另外五节内容是并列关系。但从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来看,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Ⅲ)第二章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节的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一个地区农业生产与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土地资源和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不同农业部门需要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对农业生产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气候条件中的温度决定了  相似文献   

6.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为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是高考重点考查的章节,授课课型为探究课。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土地、气候、水等资源密切相关。因此,本课设计按课标要求在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本课重点和难点在于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及区域农业一般方法的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一、中学地理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
  高中地理教科书一共三本必修、七本选修。必修一共五大章,分别为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修一中有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影响、对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地质灾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环境知识。必修一主要在自然地理中渗透环境知识,让学生了解我们居住的大自然,对环境有初步认识。必修二分为人口的变化、城市和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六大章节。必修二中的人口与环境、城市化与环境、农业与环境、工业与环境、交通运输布局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从人文地理角度介绍环境知识。必修三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这五大章节。必修三是区域地理,主要讲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点击课标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区域差异。设计思想必修3是在必修I讲述自然地理和必修2讲述人文地理之后的第三个必修模块。本册地理学中的区域研究,往往是前面两册书中所学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的应用,如本节课“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就是必修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实践中的应用。区域地理是研究不同范围、不同层次区域特征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各要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某一地理要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教材分析】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共分两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介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分析资源调配的原因以及对输出地和输入地的影响;第二节主要讲解了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转入地和转出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情分析】知识关联:学生在高二上半学期学习了工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丁志军 《地理教育》2014,(12):13-14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一、课程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二、教材分析本节探讨的是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笔者所在区域使用的是中图版地理教材,教材没有编排“荒漠化治理”相关内容,而是在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四节呈现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内容。笔者参考人教版、湘教版等教材的编排,在学习完“水土流失的治理”之后补充“荒漠化的治理”学习内容,选取民勤县为案例,带领学生分析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刘雄兵  陈鑫 《地理教育》2015,(Z2):133-135
区域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学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说明》考试范围和内容包括必修地理1(自然地理)、地理2(人文地理)、地理3(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有关内容。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高中文科生普遍反应区域地理学习太薄弱,本文从一条主线、两点变化、三层关系、四个关注谈谈区域地理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孔学如 《地理教育》2015,(Z2):75-76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II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为例"(第49~56页)。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流域的综  相似文献   

14.
以从北京冬奥会看碳中和为主线,整合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与北京冬奥会“双碳”行动等内容,通过个性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傅晓芬 《成才之路》2011,(12):49-49
一、案例背景本课题选自高一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三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此节内容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开放性较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研究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而温瑞塘河是我们温州人的"母亲河",又刚好是湿地,所以这节课笔者通过对"母亲河"的个案研究,来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二、案例描述  相似文献   

16.
陆梅 《地理教育》2013,(4):17-18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一节,主要达成以下课程标准要求(见表1)。二、教材分析"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一节是在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准标实验教科书&#183;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三章不等式中的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由若干直线围成的平面区域互相转化,它是进一步学习简单线性规划内容必备知识.  相似文献   

18.
高中地理"必修Ⅲ"(区域地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模块(必修Ⅰ、必修Ⅱ),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地理与自然和人文地理联系密切,是两者的综合,而在教学实践中,又和它们有较大的区别。故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区域地理教学的几点体会。一、以区域地理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湘教版"必修Ⅲ"为例,教材编排首先把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理  相似文献   

19.
一、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鲁教版"必修三"模块包含"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一个是区域地理,一个是技术地理,性质完全不同.虽然两者有一定联系,但难以进行有机地整合,如果仅仅将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区域研究的一种手段,显然降低了"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要求;而生硬地将两部分内容并列放在同一册教材中,又会明显地感觉不协调.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析对象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II》中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67~75页)。必修《地理II》为人文地理内容,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地球上的区域无论大小,都在进行着工业活动,这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的工业发展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期。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换来的是环境污染,我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工业与环境的问题。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不仅要对工业各方面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紧扣“人地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