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拟从三维视野出发,以艾青在建国前后创作的诗歌为中心,具体探讨政治抒情诗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局限:一是“政治”视野,二是“抒情”视野,三是“诗美”视野。以“政治”入诗可以知历史兴衰,以“抒情”写诗可以抒写人性之真,以“诗美”为基点可以让诗达至情景交融之境。因而,只有三者的有机统一,政治抒情诗才会实现最高的思想与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新诗初步站稳脚跟之后,进一步的探索大体上分两路进行。一路着重于探索诗的本体,这就是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他们致力于抒情的艺术化,借用朱自清的说法,使诗“回到了它的老家”或“钻进了它的老家”(《新诗杂话·抗战与诗》)。另一路则着重探索如何扩大和加强诗的社会功能,使新诗为社会解放、革命斗争助力,这就是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政治抒情诗派。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中,政治抒情诗派的主要代表是蒋光慈;在第二个十年中,政治抒情诗派演变为以粗暴的呐喊为特征的革命诗派,其中杰  相似文献   

3.
从生存论美学的视角来剖析杜甫夔州政治抒情诗的价值,可以看出处于政治与生命双重绝望中的杜甫正是从诗中获取价值替代性补偿,从而作为衰残生命的价值支撑的。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2):119-124
"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概念之一,它在特定的时代出场,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并得益于域外资源的借鉴。结合"政治抒情诗"的概念解读和历史考察,分析其域外资源与本土融合、多重演绎及复杂性、自我演变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深入认识政治抒情诗的发生与发展。从特定历史语境来看,"政治抒情诗"在汲取域外资源时还有不同表现形态的诗歌写作作为"参照",它可以深化人们对于"政治抒情诗"的历史认知。  相似文献   

5.
时曙晖 《天中学刊》2013,28(5):49-51
闻捷的《天山牧歌》以政治色彩、颂歌性质和他者视角印证了政治抒情诗的诗体风貌,但同时又以细腻而微妙的内在情感的抒发、浓厚而迷人的少数民族生活气息的流露、陌生而又真切的生活细节和戏剧性情境,再现了新疆各族人民青春与生命的诗意,表明了政治抒情所可以达到的美学高度。  相似文献   

6.
西方诗学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是以叙事文学为主的传统,浪漫主义运动兴起,抒情诗发达了,才渐渐多了抒情诗的理论。体大思深的黑格尔《美学》,其抒情诗学部分,就是西方抒情诗学特别是浪漫主义抒情诗学集大成的美学总结。黑格尔的抒情诗学是以他的哲学、美学为理论基础的。他的哲学体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或称唯理主义,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由“理”即规律具体化而成。“理”又叫“理念”,是一般,具体事物是个别。当“理”或“理念”未外化为具体事物时,只有抽象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7.
符号论美学视角“抒情诗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诗人正在抒发着自己瞬间的情感与思绪”,“现在时态”文学语言的语言形式运用;胡风在《给战斗者·后记》中,将其主客观化合论思想,从“诗”的创作论层面,提升为艺术本体认识的哲学美学原则。中国解放区著名剧作家、七月派诗人鲁煤文学语言的美学个性问题.可以参考上述美学理论开启相关的学术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启蒙美学与政治美学是一对既相似又有差异的实践美学概念。从表层结构加以比较,二都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启蒙美学的重心在于个性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侧重于探讨“审美的政治化”,而政治美学则致力于探求“政治的审美化”的内在秘密。从深层结构上比较,二更为相似的形式在于,都试图通过欲望、情感、理性、意志、信仰诸方面的激荡化合作用以期达到“自我的实现”。二更为本质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往自我实现的路径恰恰是相反的方向。廓清二各自的本质特征对于认识美的规律和美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政治本身是审美的一种特殊表现。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权力运作、政治家的形象,都表现出美学精神。政治美学的奥秘在于使心灵形态化为“意识形态”,让权力成为魅力。让“治理”深入“心理”,以美为目的,建构人类社会良好的秩序感。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是西方系统研究政治学和美学的第一人,他大量作品涉及政治和美的问题,其中集大成之作《理想国》也不例外。文章从柏氏的《理想国》出发,分析柏氏政治学和美学在理念层面和现实层面的统一性。柏氏的正义理念和美的理念统一于善理念之下,是善理念的具体表现,体现出其理念中的政治美学;政治实践和艺术与美的相互渗透,他的政治学中蕴含美的意蕴,同时艺术也为城邦政治服务,则体现其现实中的政治美学。  相似文献   

11.
政治美学的意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政治美学”作为严肃的学术概念来使用,需要对于“政治”、“美学”都采取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对政治本身所蕴涵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政治与美都是“恶之花”,都产生于人类生活与人性的缺陷,都致力于治理人类社会外在与内在生活的秩序。自然政治的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审美,政治的理想形态乃是取得像自然一样的具有“天赋”形式和“合法性”的人类生存结构,自由成自然,则是政治中核心的美学的理想。政治的“秩序感”与美学上的“秩序感”出之于相同的人类冲动,有限与自由这二的永恒张力,是政治和美学的本质。“神道设教”现象可以看作政治美学的一种必然形态,“暴力符号”与“符号暴力”是其逻辑发展。政治中人类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也是美学中的永恒主题。美是目的,乃政治美学的真正旨归。  相似文献   

12.
政治抒情诗的源头有两个:中国新诗中的浪漫派和西方19世纪浪漫派,其所具备的接受环境为政治抒情诗提供了"发展"乃至"高潮"的契机.政治抒情诗缺乏民间化的写作立场、个性化的写作气质和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其消弭的原因恰恰在于其创作追求与诗性的彻底背离.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抒情诗的美学起源及历史流变,重点介绍了二十世纪中国新诗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特别是时八十年代以来,发轫于诗歌的一种新的抒情形式——流行歌曲的广泛勃兴,作者时其形成的历史及社会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沙鸥对抒情诗抒情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深入过程.20世纪40年代方言诗写作时期是不自觉的;50年代八行体写作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传统的自觉领悟、对抒情诗本质特征的表层解说主要是在诗歌评论中进行的;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接受西方现代派诗学影响又有意继承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及早期现代新诗传统进行"新体"创作(爱情诗为代表),并从容提出现代抒情诗的"主体外化"抒情功能说.  相似文献   

15.
《诗经》具备一种较强烈的抒情精神,并因而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基础及其以抒情为主的中国诗歌的基本美学风格。它以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核心,涵蕴并表现出以形象表达情感的民族审美材征。《诗经》的主体抒情风格主要表现为率真与婉曲、谐趣与严正、刚与柔等诸种美学范式。其抒情手法的多样性,充分展现了它固有的抒情境界的缤纷繁富之美。  相似文献   

16.
诗歌艺术的抒情性决定了它与浪漫主义的密切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浪漫主义的误读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精神的张扬,但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仍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强度、厚度和力度,这在政治热情激荡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学反响。  相似文献   

17.
冯至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抒情诗人",其抒情诗歌呈现出较强的语言张力和主体性张力。一方面,诗人善于采用"远取譬"的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扩大意象的逻辑外延,增强语言的弹性与韧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与精神生活的对立,"刚"与"柔"的抒情方式的碰撞,让诗人建构出极富思想力的内部情感,使其诗作变得隽永味醇。  相似文献   

18.
虽然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特指从建国到文革前夕的主流诗歌,但事实上它所体现的政治与文学的联姻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论文将其存在和发展的深层原因归结为士文化心理和实用理性,并从这个角度,简单梳理了政治抒情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寄语:作者说,“冬天,是一首难忘的抒情诗。”其实,作者这首诗就很抒情。冬天给人的印象本来是“雪粒”、“北风”,但是它也有“梅花”和“鸽哨”。作者把这一切都合成冬天的内涵、冬天的启示,让我们“少年细细品读”。冬天就要到了,我向少年朋友们推荐这首抒情诗。——主持人尹世霖  相似文献   

20.
在郭小川长达40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政治抒情诗是他收获最丰厚,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品.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诗学特征为把握时代脉搏,表现宏大思想主题,中期则自觉依附政治,展现诗学理想,后期图解政治概念,丧失美学特征.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