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以深圳市某幼儿园76名大班幼儿为被试,采用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班实施PBL教学,对照班实施传统教学,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对幼儿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班幼儿后测元认知得分与对照班存在显著差异,即PBL教学有效促进了幼儿元认知能力的发展;实验前后,实验班幼儿在元认知总分以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可以说PBL教学促进了幼儿元认知的全面发展。这可能是因为PBL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以及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等方式,促进了幼儿元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知的使用能够帮助认知主体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幼儿是有元认知的,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在具体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培养幼儿的良好人格、创设元认知学习环境、提供混龄交往机会等方式,促进幼儿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元认知的使用能够帮助认知主体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完成认知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幼儿是有元认知的,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可以在具体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元认知训练,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培养幼儿的良好人格、创设元认知学习环境、提供混龄交往机会等方式,促进幼儿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元认知是指主体能够反思自己的思想,能为完成某一目标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觉监控。个案研究发现,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幼儿元认知的发展。为幼儿提供适当的任务以及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元认知技能,也有利于幼儿获得他人的反馈,同时反思自己,以便构建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舍弃无效的策略,最终促进幼儿元认知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小组活动发展幼儿元认知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认知是指主体能够反思自己的思想,能为完成某一目标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觉监控.个案研究发现,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幼儿元认知的发展.为幼儿提供适当的任务以及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不仅有利于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元认知技能,也有利于幼儿获得他人的反馈,同时反思自己,以便构建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舍弃无效的策略,最终促进幼儿元认知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元认知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元认知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培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7.
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媒介。儿童个体知识经验的积累、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元认知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因而语言的发展常被作为衡量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元认知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培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从而教会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双林 《职教通讯》2011,(24):44-46
元认知能力不仅与个体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而且随着个体学习能力的增长,其元认知水平也会逐渐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元认知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使学生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已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成分。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元认知开发、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对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施“双证制”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农村成校自身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在“双证制”教育的开展中,要争取多方支持、做好宣传发动,实施规范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并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兼顾知识和技能,并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新写实“小说以它的直面人生的勇气和真诚,普遍表现出对人的生存命运的关心,通过描写人的生存境况、情感欲望和生命搏动,揭示出入挣扎于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高等教育“拔尖”“强基”人才培养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球物理学专业相关高校从大学科贯通、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等不同角度大力推动第一课堂建设改革,但在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探索上仍稍显薄弱。地球物理学专业兼具“理”“工”双重学科特征,而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偏工科化思维、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训练不足等问题。该文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角度来探讨地球物理专业基础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5.
表存在和数量的"是"字句与"有"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和“有”表存在和表数量时常常可以互换而意义差别似乎不大,但通过分析“是”和“有”的本义可以找到它们差别的根源,从而揭示出“是”字句和“有”字句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8.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如何整体解决“三农”问题,是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以来实践向社会科学理论提出的新问题。这需要对当前农村社会结构进行科学研究,考察农村各种行动主体相互关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和谐农村社会关系”为基点,有序地推进整体配套的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