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把闻一多对新诗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三个方面 :主张诗应当富于时代精神和植根于社会生活的浓郁诗情 ;主张诗应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主张诗应当有艺术形式的规范。着重论述闻一多为建立新诗艺术形式的规范而提出的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 ,并联系新诗的历史和现状 ,论述闻一多这一理论主张对新诗创作、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影响。认为新诗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有悖于闻一多关于新诗的理论主张。认为新诗应在继承民族诗歌传统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发挥民族语文的特点和优长 ,借鉴外国诗歌的长处 ,学习和发展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理论 ,以实现新诗的格律化 ,创造出新诗形式的艺术规范来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槃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3.
从鲁迅的艺术实践来看,他是运用现代主义手法的好手,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一面研究颇多,亦无争议。但从鲁迅的艺术(包括美术、戏剧、诗等)主张来看,他却是坚定的反现代主义者,这一面却鲜有梳理。这一“实践”与“主张”分裂的根源在于他将艺术当作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主义看法所致,因为在战斗的时代里,艺术虽然未必反映真实,但至少与写实是孪生的。只有使人“懂”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写实才能使人“懂”,这就决定了他的反现代主义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郭沫若通过狂人和凤凰形象的塑造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展示了早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他们提出了拯救社会的方式和方法:鲁迅主张通过劝转使人吃人的社会过渡到真正的人的社会;郭沫若则主张通过涅榘让旧世界毁灭,诞生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两种方式体现了鲁迅与郭沫若不同的主体态度和人生选择,也显现了他们在救世思想上的分歧和不同。  相似文献   

5.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闻一多先生逝世50周年●毕克非鲁迅、闻一多是伟大的,他们二位在我的心目中,正如中国文化史上的屈原与文天祥。只要想到爱国与正气,就会想到他们。今年,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今年,闻一多先生逝世50周年!这两位大师有如下共同之处:他...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发起的新诗格律化运动,确立了新的艺术形式和美学原则,使新诗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同时也使之接上了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源流.闻一多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与新诗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既是新诗规范化的步骤,又是新诗民族化的途径,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主张用诗歌的“三美”主张来引导诗进入“纯形”的艺术,使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发展的道路。但闻一多的戏剧理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提及。他认为在戏剧革新中重问题轻艺术的现象是戏剧发展的歧途,必须拯救现代戏剧,这一强调不仅及时纠正了当时的戏剧发展偏向,且影响着整个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论文将论述闻一多的戏剧观及其矛盾性,谈谈它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1946年10月19日,周恩来同志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说:"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年纪念西南联大诞生70年,我们首先要纪念爱国诗人、学贯古今中外的学者、英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相似文献   

9.
向鲁迅忏悔     
在纪念鲁迅逝世八周年时,昆明的文艺界要举行一次纪念晚会。请不请闻一多参加,有人感到为难。因为闻一多曾参加过“新月社”,鲁迅对“新月派”是深恶痛绝的,还多次斥责过他们。闻一多也对鲁迅开过战,但当有人找他商量这次集会时,他不仅参加了,而且还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高度评价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他说: “有些人死了,尽管闹得十分排场,过了  相似文献   

10.
要求新诗格律的“脚镣说”是闻一多诗学理论的一个卓越表达 ,其核心内容是遵循艺术规律 ,其美学追求在于诗人征服工具的快乐 ,其艺术指归是在限制中完成艺术创造 ,作用于实践则是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准。新诗运动初期 ,许多白话诗人注重的是“白话”而不是诗 ,其基本主张是“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 ,结果造成了非诗化倾向 ,直接影响了中国新诗的发展 ,到 192 2年开始陷入中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新月诗派倡导格律运动 ,试图纠正初期创作中忽视艺术自律的弊病 ,最重要的就是倡导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 ,闻一多的诗论和创作起着中坚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着中国新诗向提高艺术的方向努力 ,并使新诗在 30年代很快发展到成熟的地步。闻一多的“脚镣说” ,无论从其所依托的理论依据、艺术原理方面去考察 ,还是从其所体现的美学追求和创作规律去分析 ,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存在着当时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的抒情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的瑰宝,不仅是因为它思想内容的深广、意识的纯正、情感的纯粹,也是因为其体式多样,语言精致、技巧丰富。闻一多在新诗艺术之美的构成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创作上的实践与理论上的主张虽有所出入,但相得益彰,只是从理论上论述闻一多的诗歌艺术观念与追求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2.
寓深刻于平常,这是鲁迅一贯的美学主张。他善于从平常人、平常事中去概括和提炼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他不追求荒诞离奇的怪现象,不热衷于罗列触目惊心的黑幕丑闻,也不依靠过份的夸张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鲁迅取法于契何夫的短篇小说,让被描写的对象保持着原来的模样,显示出自己的本相。鲁迅为林克多的《苏联闻见录》作序,指出这本书所以使人爱看,就在于:“作者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当前诗坛理论与批评的不正之风,对闻一多的新诗理论与新诗批评进行了研究,指出闻一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批评上,都不随波逐流而采取实事求是态度.他注重新诗的艺术质量,力促新诗的艺术建设;他注重新诗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地方特色的建设;他提出新诗格律理论并领导新诗格律运动.所有这些,对于新诗艺术建设的功绩是不可估量的.他严肃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理论与批评精神、态度、作风,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学习与效仿.  相似文献   

14.
赵志 《文教资料》2014,(25):1-2
鲁迅与卡夫卡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鲁迅很注意整理和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的集子大部分是自己编辑,少量是经别人编辑自己校阅的。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对于没有发表的大量作品,他曾在遗嘱中主张全部销毁。鲁迅的写作是功利性质的,致力于解放民族和启蒙大众,而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可以深入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具有坚强的中国人民的骨气。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周恩来同志说:“鲁迅闻一多都是最忠实最努力的牛,我们要学他们的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一多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他在昆明殉难已经卅三年了。毛泽东同志曾经把闻一多皆为“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民族英雄”。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也曾称道:“鲁迅、闻一多都是最忠实最努力的牛,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毕生热爱戏剧活动,根源在于其“新君子”的人生观。他要求戏剧既发挥好教育民众的社会功能,又必须具备独立的艺术价值。本文重点阐明闻一多戏剧观对康德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并辨析闻一多的观点与王尔德美学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在对中唐诗坛背景进行多方考察之后,将文学史上历来并称的"郊寒岛瘦"划归两个集团,从他们对现实的不同态度,指出孟郊诗歌的特点在于"写实"和"敢骂",肯定其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贾岛诗歌则多写"人生的半面",以逃避现实来获得心灵的休憩,并成为唐以后各时代之末世的共同倾向.这种辨析体现出闻一多一贯特有的历史文化综合研究的宏见卓识,具有现代学术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和闻一多因其个性特点,对诗之精神的理解和对诗歌创作的态度不同,而形成了二者美学追求上的显著差异。前者认为新诗创作应追求“自由化”,并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创作的真谛;后者则主张新诗创作必须讲究“格律化”,并认为“相体裁衣”才是好诗产生的基础。这种差异也使他们在诗歌创作的风格上运然不同,前者倡导平民意识,后者强调高雅追求。同时,二者的诗歌创作,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创作方法乃至构思特点,又表现出某种一致性,并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这种现象表明,无论在何种理论指导下进行艺术创作,也无论倡导何种艺术风格,只要炉火纯青到情思与意境的浑然一体,就能够创作出不朽的艺术作品。郭沫若与闻一多之间的论争与创作追求的异同,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葛南楠 《文教资料》2008,(28):186-189
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时闻一多诗歌的研究为对象,从对它的艺术特色、意象、形式等的分析;从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对闻一多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从闻一多的爱国诗和爱情诗的思想内涵;从闻一多与郭沫若、徐志摩等重要诗人的比较等四个方面,对这近30年来的闻诗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