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魏飚 《文教资料》2012,(14):125-126
高校是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者群体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社会参与意识,提高社会认知能力,积累社会交往经验,最终实现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目的。高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外重大活动的舞台上,艺术院校学生以高水平的艺术表演参与社会服务,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高规格、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搭建了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桥梁,成为与专业教学并行的育人渠道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手段。本文试图以近年来北京舞蹈学院服务我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为例,通过对人才培养效果的具体分析,探索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育人模式,即专业教学、艺术实践、社会服务协同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公益社团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载体。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发展高校公益社团,以德州学院公益社团的组织现状、大学生参与情况以及公益服务活动为例,着重对高校公益社团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高校公益社团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鹏 《考试周刊》2014,(8):158-159
大学生参与志愿与公益服务既是其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延伸,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和效应。在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下,高校、政府、社会、大学生社团各方面,应积极扩展和充实大学生参与志愿与公益服务的形式和内容,探索建立制度化的长效引导机制。本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在校学生为个案,对如何建立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引导机制作探索。  相似文献   

5.
高等艺术院校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高校体制的变革,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具有更多、更明显的时代特征和思想特点。本文从当代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认真分析目前,高等艺术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总管”的重要角色。其目的是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做好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中美比较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青年志愿者工作,推进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普遍缺乏长效机制,通过分析美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借鏊其参与主体、参与动机和经济基础等机制,比较分析中芙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立法与组织、激励机制和志愿者自身等方面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高校和非政府组织长期合作,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保护与教育等.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4,(A2):145-147
通过对江西省具有代表性高校的300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非志愿者未参加的原因和阻碍因素,以及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各种因素,提出应通过加强志愿服务宣传,保障信息渠道畅通;扩大社会支持和关注度,营造积极的志愿服务氛围;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参与度等策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抓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就业指导三大育人环节,引导、教育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通过开展高校与地方团组织服务新农村共建合作、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性地开展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鼓励大学生赴农村基层挂职锻炼等,创新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开展起来的,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伴随着大学生志愿活动的蓬勃发展,当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讨论的重要话题.对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探索及其激励对策分析,既可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取向,同时也更能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作为乡村振兴重要主体之一,具备无可替代的智力资源优势。高校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开展可持续、高质量乡村振兴服务。高校可通过加强大学生基层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长效性。  相似文献   

11.
高校社会服务作为促进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现代高校教育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文章提出高校应坚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社会服务的首要任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并应注重在社会服务理念指引下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广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围绕文体活动、支教援助等广泛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受到社会的好评和认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们在志愿服务中的参与热情度和动机不同,需要高校不断调查、修改、调整、完善奖励机制,创新激励形式。但总体而言,高校志愿者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缺乏激励机制,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是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形成了他们个人本位非常突出的职业价值观。面对高校扩招和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艺术类大学生也受到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从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指导工作双向互动的角度,探讨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以及艺术院校就业指导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事务人人参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爱心传递服务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服务意识,本文从高等院校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特点出发,如何突出高校优势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具有鲜明高校特色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通过高校社区义工开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使高校能够普及并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社区义工活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有价值的义工岗位。在高校实行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对服务对象、服务机构、学生、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坚持在实践中育人,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和激励保障措施,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是高校落实十九大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文章以高等学校职能理论为基础,重点探讨了高等学校职能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专业教育)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与文化传承职能分别相结合的途径,即增强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科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在专业教育中丰富德育的内容、途径、方式与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专业课教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侧重点应各不相同。另外,大学生的社会服务需要各方力量协同,并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可通过建设高校文化载体,把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这些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许钰晨 《文教资料》2013,(20):146-147
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各高校广泛开展,在倡导社会新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砺学生思想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调查.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动机、服务类型、活动感受等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志愿服务是增添社会正能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形式,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社会作用。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着缺乏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等问题。应通过建立严格的志愿者准入机制、选择丰富多样的适宜大学生志愿者的项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长期的志愿者培训制度等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自我责任、家庭责任等7个层面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和参与结构,构建了志愿服务参与影响社会责任感提升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参与结构影响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内在规律,并利用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志愿服务参与数量对社会责任提升并无显著影响,而参与结构影响显著。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深化"三全育人"的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