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师:最后练习用“显然”造句。(出示小黑板: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要用显然”造句,必须把前提条件说充分。如果没有前边一句话——“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如果没有这一句,就绝对没有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这一句。所以,前边一定要把前提条件说充分,明确吗?生:明确。师:我说一句话,你用“显然”来接,看前提条件充分不充分。我们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为外宾演出,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大胡子叔叔,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手里的苹果都忘了吃,用“显然”接——生:显然红领巾艺术团表…  相似文献   

2.
大家都知道一句老话:"程咬金的三斧子。"意思是很厉害、很关键的三招——准、狠、刁。对手往往就在这三斧中败下阵来。今天拿这句话来作个比喻,作文教学也有它十分关键的"三招"。一板斧:玩一玩——生活是习作之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3.
鲁迅名作《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很明显,其中的问号和句号用得不妥。 先说第一个问号。“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是说自己不知道某一方面的情况,所以是一个陈述句,不是疑问句,不应该用问号。这句的宾语是“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如果它不作宾语而独立成句。那它确实是个疑问句,可它现在不是独立成句。众所周知,当一个句子作了另一个句子的某种成分之后,它就丧失了自己原来的语气,而服从于全句的语气。作者显然是忽视了这一点,且错把宾语独立成句的语气,当成了整个句子的语气。  相似文献   

4.
<正>从前,一个富商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整天无所事事,吃穿依靠父母,经常跟父亲要钱,但商人每次只给儿子一个硬币,还嘱咐说:"拿好啦,儿子!你也省着点儿花,攒点儿钱。"儿子每次都生气地把硬币扔进河里。商人知道后并没有责怪儿子,只是叮嘱所有的亲戚,如果他的儿子来借钱,不要借给他。随后,商人把儿子叫到跟前,说:"从今以后你自己挣钱去吧,然后你把你挣来的钱拿给我看看。"儿子并没有马上去工作挣钱,而是四处去找亲戚们求借,亲戚们都没有借给他。儿子  相似文献   

5.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6.
朱群 《教师》2010,(18)
如果生活中没有音乐,就像天空中没有太阳一样."音乐用理想的纽带把人类结合在一起",世界上不能没有音乐.童年的孩子们最富有诗情画意,最喜欢幻想,他们对于音乐更为敏感,可以说没有一个同学不喜欢歌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入心灵,使它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  相似文献   

7.
“你们呐,就喜欢钻个牛角角。”“有奋才能发。”“浩鹏啊,你拿点草纸,把这些人名字记下来。”“你怎么知道这个苯有特殊气味呢?”大家茫然,班主任慢慢地说“,因为  相似文献   

8.
造句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训练,是作文训练的起步,所以指导造句要与作文挂钩,不但要“求对”,而且要“求好”,以充分发挥造句的功能.所谓“求好”,就是所造的句子不但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而且须意思完整.有思想意义,有感情色彩.例如学生用“显然”造句时,写了这样的句子,“显然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显然有人动过我书包里的东西了.”这类造句的问题是没有把意思写完整.我便要求学生写出“什么行为”明显错误,“哪个迹象”说明有人动过自己书包里的东西了.这样一添改,句意就完整明白了:“上课吃东西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我刚刚放在书包里的笔不见了,显然有人动过我书包里的东西了.”又  相似文献   

9.
搜索目标一:科技+人 大家都知道"科技是把双刃剑"这句话.既然是剑,那就是一种武器;既然是武器,如果没有人使用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啦. 也就是说,"科技"必须让人来使用,对吧? 答对!加十分!在生活中,针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科技产品. 而即使是同一件科技产品,让不同的人来使用也会出现不同的状况,大家还会互相交流经验呢. 我觉得,这些经验和使用心得就是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科技素材".就拿智能手机来说吧,小朋友、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爷爷奶奶学习使用它的过程,平时的使用习惯以及对它的评价多半都是不一样的.仅仅是这一个点,就能让你写出好几篇作文啦!  相似文献   

10.
趣说"秦椒"     
"颖颖,咱家的秦椒放哪里了?"妈妈问我.什么呀!"秦椒"是土语,我不喜欢说,"辣椒"才是正宗的.我心里想,随口答了句:"不知道." "秦椒"是辣椒的别名,在我们许昌,人们把辣椒说成是秦椒.这个名字不知从哪年前就有了,我姥姥就从不说辣椒,只说秦椒.我想,它一定有着悠久的历史,说不定还是一门学问呢!  相似文献   

11.
1992年全国统考语文题中有这么一道选择题: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B、C、D(略)答案是A。有同志给笔者写信,说认为A句也是有语病的,毛病出在“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给人一种话未说完的感觉。 我认为,答案选A并没有错。 这里的“由于”引导一个原因分句,是连词。连词在关联分句时既可放在主语前边,也可放在主语后边。“由于”既可放在“你”前边,也可放在“你”后边。“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是一个复句结构,后分句“不回来了”前省略了主语。如果“由于”放在“你”的后边,那么后分句省略的主语显然是“你”: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根据部颁教材提供的“思考和练习”题,归纳出句子训练十种方法,并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句子训练,收到了较好效果。一、造句训练。提供词语或句式,要求学生完成句子。此法又可分四项。1.不规定句式的造句训练。2.用词语作句子成分造句训练。3.仿句子造句训练,如题: 下边几个表因果关系的复句,有的前一分句说原因,后一分句说结果:有的前一分句说结果,后一分句说原因、先指出下边的句子各属于哪一种情况;再一一仿照造句,把加点的关联词语用在里面。  相似文献   

13.
<二泉映月>一课中有这么一句:"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课堂上有学生提问:"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学生中没有人做出反应,显然,他们对这个词不理解或一下子无法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学习感悟"饱经风霜"一词的:  相似文献   

14.
一纸三谜     
联欢会上,主持人拿出一张白纸,对大家说:“这张纸上什么也没有,就以它做谜面,猜句成语。”接着,他又拿出一个圆规,在那张白纸上画了一个加圆,并指着那个圆说:“这是第二个谜面,猜我国一个城市名。”说完,他拿起一把剪子,把画在纸上的圆剪了下来,然后把那张白纸的圆洞贴在眼睛上  相似文献   

15.
问不倒博士说: 我们知道猫有长长的胡须,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胡须伸开的宽度,恰好和猫身体一样。它是把胡须当尺子用来测量前边的路够不够宽,看一看自己的身体是否过得去,不管在夜晚或者到洞里,只要没有碰到胡须,猫就可以通行无阻地前进。  相似文献   

16.
论"如果"和"如果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假设句有些表达在"如果"后不能加"说",有些必须加"说",有些则可加可不加。本文认为,这受制于所设定的假设条件p的真值。p的真值未定(±p)用"如果";p的真值必定为真(+p)用"如果+说"。用"如果"包括真正假设句和准真正假设句,用"如果+说"包括非真正假设句和变异假设句,既可充当真正假设句又可充当非真正假设句用"如果+[说]"。  相似文献   

17.
在北京市平谷第一小学,一次上“画水果”一课,同学们画出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其中一个学生画的苹果很特别:苹果长着把儿,似小茶壶。任课教师把他的作业展示在教室前边,问:“你画的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给大家说说好吗?”学生说:“我画的是苹果,吃苹果要削皮,削完皮不好拿,我要培育出一种带把儿的苹果,便于削皮拿着吃。”这个学生的“创意”没有引起哄笑,而是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掌声。在这里,更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注意体现“六还给”,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教室空间还给学生;把活动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探索权利还给学生;把创新可能还给学生;把张…  相似文献   

18.
张杰 《初中生必读》2016,(Z1):21-22
有一位讲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讲师拿起一杯水。有人说200克,也有人说300克。"是的,它只有200克。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讲师又问。很多人都笑了:200克而已,拿多久又会怎么样!讲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大家又笑了,不  相似文献   

19.
<正>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出一块木板来,寻找最薄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钻许多孔。"如果把校长比作科学家,显然,松山湖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松小")的刘建平校长不属于这样的"科学家"。他2006年来松山湖时已是全国小学十佳卓越校长,他并没有把自己的经验直接"外加"给教职工去按图索骥,而是发出"松湖之约"——邀约老师们一起设计课程、一起"寻"规"导"矩……于是,一粒梦想的  相似文献   

20.
记得香港作家董桥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就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没有想到,在上海的某个角落,一个16岁的男孩把这句活当作了自己的人生格言,并且用自己的行动不顾一切地去实践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