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因素在翻译研究中一直是不可避免的课题。由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文化专有项的英译成为翻译中的难点,而祭祀礼俗术语属于化专有项的范畴,因此对祭祀礼俗术语的翻译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史记》中的祭祀礼俗术语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汉学家Burton Watson和William H.Nienhauser,Jr.在祭祀礼俗术语英译中所采取的翻译技巧,以对未来译者有所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活着》的英译本一经出版获好评无数,译者白睿文力求忠实原文,尽力传达原文内容,译文翻译取得较大成功。两种语言间完全对等的翻译是不现实的,译文和原文难免会存在一些细微差异。《活着》英译文不可避免地也会出现一些语义偏移现象。本文将从译者的认知识解入手,通过对比典型的汉英翻译例句讨论《活着》英译过程中的认知语义偏移的特点,并分析认知语义偏移背后的潜在原因。  相似文献   

3.
方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气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给方言英译也带了难题。为了促进方言英译和传播,本文以汤若杰(Thompson, Roger R)的《寻乌调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借助NVivo质性研究软件,探析其中客家方言“子”尾名词英译信息对等与缺失。为了实现“子”尾名词英译的信息对等,译者应首先分析汉语“子”尾的功能,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其蕴含的信息,进一步实现语义和文化信息对等。研究发现,《寻乌调查》英译本中关于“子”尾词的英译绝大多数实现了信息对等,让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能够最大程度地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少部分由于译者汤若杰未能很好地理解到“子”尾功能,导致译文信息存在部分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基于关联理论翻译观,分别从语音层面、语义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用层面四个维度探析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山东方言英译。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中,灵活采用直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尽力保证方言翻译的准确性,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域特色方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传递。但英译本中也存在方言误译的情况,这对译者扮演好纽带角色、传递源语文化内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庸》英译本书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中庸》书名英译后面的原因,指出典籍英译活动不可能脱离译者本人的全面感受而进行,译者的文化修养、意识形态和文化态度往往会左右对源语文本的解读与翻译。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包含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文化负载词。由于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拟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语言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不愧是中华语言文化宝典,而《三国演义》的英译本对中国文化语言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基于刘克强副教授研制的《三国演义》汉英平行语料库,对在译文中出现的24例"不计其数"成语进行逐一的翻译对比研究。通过运用翻译中的词义对等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一,两位译者都能按照语境给出合适语境下的翻译,且呈现出翻译的丰富多样特征。其二,泰译和罗译在英译时使用词语方面各有特色,虽然罗译在语法层面更加多样,但两者在翻译时都体现了词义对等的翻译原则,也证明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哲学经典著作《韩非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法理思想和文化意蕴是英译过程中需要被准确传达的重要元素。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以《韩非子》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传达原著法理思想和文化意蕴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以此为参照探讨中华典籍英译过程中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文学中的特殊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该文将汉译英译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相结合,从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杜甫诗《登高》三个英译本进行评析,研究不同译者对诗中意象语义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意象重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22,(1):26-33
关于《离骚》首个英译本的出处、译者身份及译本特征目前还存在一些纰漏或语焉不详。本文从文献考证、译者交游、译本关联出发考证译者身份,论述《离骚》首个英译本的翻译特点。《中国评论》第七卷第五期最早刊登了V.W.X.的《离骚》英语译文,署名V.W.X.的译者为英国晚清来华外交官汉学家庄延龄。这一论断改写了庄延龄的汉诗英译成就,使其部分遮蔽的汉学成果得以彰显。庄延龄不仅是《离骚》的最早英译者,也是《诗经》及杜甫、魏徵、陈子昂、张九龄、孟郊等唐代诗人英译的先驱。  相似文献   

12.
依据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理论,对语义传递和风格再现进行研究。翻译中风格再现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性。分析藏族格言诗中的《格丹格言》英译本,并对比达文波特的《萨迦格言》英译本,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解读译文是否忠实地传递语义,从再现原作的形式之美、音韵之美和文化传递,说明译文应如何实现风格再现。  相似文献   

13.
刘慈欣科幻作品《三体》系列小说是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中国科幻小说,译者刘宇昆通过精彩地道的翻译使其在海外大受欢迎。基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词汇、句法、篇章和文化四个层面对《三体》英译本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解读。研究发现,译者灵活地应用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使译本与原文达到了动态对等,《三体》小说的艺术魅力在新的异域文化空间下得到了再生。  相似文献   

14.
语义文化诠释即词语文化内涵的微观解读,是文化典籍外译的中心,但相关翻译研究并不多见。从语义文化诠释角度审视典籍翻译,并从文化历史关照、文本内证与文本外证、互文观照和人文互证四个维度探讨许渊冲《琵琶行》英译本的翻译技巧,有助于丰富此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译者对文化典籍英译策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往往会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文章通过分析谢默斯·希尼英译《贝奥武甫》的译文选词、韵律及修辞等风格特征,探讨由译文风格所彰显出的译者民族文化身份、文化审美及文化取向等译者主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自近现代以来,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典籍不断传往国外,而典籍英译的目的只为弘扬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往往很难确切展现。然而在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却译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论的共通之处。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探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多种方法。为了取得更好的翻译效果,译者在翻译作品时既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要保证准确地传达源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传达原文语义及形式效果,译者往往需要根据目的语与源语各自不同的特点,采用各种补偿手段。本文通过引用《围城》(汉-英译本)译例,从汉英语言特点及文化差异两方面分析汉英翻译中常见的几种补偿译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二十四史》从《史记》走来,持续到1644年,是中国文化“经史子集”的四大元素之一,堪称华夏文明的百科全书.自1872年以来,国外译者断断续续地英译了《史记》、《汉书》、《左传》等史籍,占《二十四史》整体文本的一小部分,而且多为节译本.为什么要整体英译,起动因和意义在哪里,是本文要说明的关键.限于篇幅,具体的翻译计算机云系统开发技术、国内外典籍人力资源整合,以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不在该文详细阐述之列.  相似文献   

20.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以《浮躁》英译本为个案,探讨汉语独特文化意象英译的翻译方法。研究表明,当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只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导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通过直译加注、舍去形象意译或者转换形象都可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