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之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推进,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更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既是大学生塑造现代人的人格和适应现代法律生活的需要,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这种法律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根据、以程序为中心、以理由为支撑四个方面。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是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2.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 (一)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孙晓楼先生在《法律教育》一书中认为,法律人应当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道德,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首要价值标准。法律职业伦理素养是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人才应比社会一般公民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而且还要达到其特有的职业伦理标准。孙晓楼先生在为民国法律教育所作的规划中指出:有了法律学问,而没有法律道德,那不合乎法律的本质上的意义,也不合乎法律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一)塑造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孙晓楼先生在《法律教育》一书中认为,法律人应当具有三种素质:一为法律道德,一为法律知识,一为社会常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首要价值标准。法律职业伦理素养是法学专业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生法律能力形成面临法律意识薄弱,法律实践能力不足,法律反思能力缺失,因此需以强化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以革新法律教学方法为手段培育学生的法律实践,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导向培育学生的法律反思。  相似文献   

5.
一、法律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 法律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法律角色为主要目的.法律角色,是指从事与法律有关工作的人员的总称,主要包括法律家(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学家(法学研究人员和教师).法律角色对于实现法律所蕴含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正义"等代表人类情感与信仰的价值在社会体系中的实现具有主导作用.因此,法律教育既具备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的特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作为一门特殊的以法律为教育内容、以培养法律角色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以追求自身的人文价值为主要宗旨.  相似文献   

6.
章萱 《成人教育》2004,(7):73-75
依法治国的实现有赖于现代法律意识的树立,而法律情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缺乏应有的法律情感,是学生中比较突出的现象。要在法律基础课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情感:即,优化法律知识教学,使法律为学生所乐知、熟知;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使法律为学生所认同。  相似文献   

7.
意思表示瑕疵对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思表示作为法律行为制度的核心,既是法律行为的效力根据,也是法律行为价值评价的基点,因此,意思表示负载着法律行为制度实践化的意义。法律行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为要件,而法律行为的生效以意思表示的健全(自愿真实)为要件,并且法律行为的生效以法律行为的成立为前提,因此,意思表示成为法律行为效力评价的基点。无论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还是生效要件都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点,意思表示的存在与否决定了法律行为的成立与否,而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健全与否又决定了法律行为的有效、无效、可撤消。  相似文献   

8.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促进法科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和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保障法律的正确实施,实现法律职业的特殊任务。当前我国高校应开设法律职业道德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为核心,积极探索法律职业道德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知网中法律语用研究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问题,为法律语用研究描绘出宏观研究现状。法律语用研究集中于法律语言模糊性,法律翻译等纯语言研究,且研究人员多为语言学专业,法律推理与逻辑语用研究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先有文化后有法律,法律以文化为土壤,为文化增加了理性的成份,而文化与法律的结合也多少消解了一些法律自身的峥嵘.基于法律与文化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法律思维的培养一定要充分重视文化背景的作用,法律思维的借鉴也一定要重视文化背景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们探讨法律的品格指出了一个非常关键,但长久以来为我们所忽视的视角。从法律的角度理解和谐,其最低标准乃是不存在冲突。即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法律的作用在于防止冲突,而不是别的。法律的防止冲突的作用要求法律应具有以下品格:第一,法律应当是明确的;第二,法律应当是普遍的;第三,法律应当是目的独立的;第四,应当是法律的保守性与消极性。法律的明确性使得人们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从根本上减少人们之间相互冲突的可能性。法律的普遍性与目的独立性则使人们能够对法律产生一种天然的信赖感,能够认同法律对冲突的处理结果,发自内心地接受法律的引导。法律的保守性和消极性则为人们消弭冲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得人们能够自主发展,尝试从多种途径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英语法律语篇中的法律言语行为,法律言语行为指那些能够产生法律效力的言语行为。文章首先明确了法律语篇中的施为动词,然后借助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以英语法律语篇为研究素材,对法律语篇中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六项分类。另外,本文对法律言语行为的区分,为正确理解英语法律语言及对英语法律的翻译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法律职业教育对法治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实现对法科学生这一准法律人群体的法律信仰培植。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认知机制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法律批判精神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法律理性化,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外在条件;而法律职业教育为相信和怀疑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激发信仰意识,提供信仰目标和依据,则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14.
法律需求是民众主观需求和客观能力实现的统一。民众的法律需求决定了国家对法律的供给,其经济涵义概括为法律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效用函数的一致性、收益性、政府的指导性、法律需求的广泛性、法律需求偏好的复杂多样性和需求的不确性。影响法律需求的因素有成本因素、效用变化规律因素和现存的法律秩序因素。法律需求也具有弹性,主要表现为价格弹性、交叉弹性和收入弹性。  相似文献   

15.
刍议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是在传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创业法律思想,具备较高的创业法律知识和健康的创业价值观,进而塑造大学生理性的创业法律意识。当前,法律教育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短板,大学生对法律在创业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加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应以创业课程为基础,完善创业法律知识教育;以创业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创业的法律意识;以创业项目为纽带,完善学生创业的法律实践。  相似文献   

16.
法律职业教育时法治的最根本的、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实现对法科学生这一准法律人群体的法律信仰培植.法律职业教育的法律认知机制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理性化以及法律批判精神促进法律的科学化和法律理性化,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外在条件;而法律职业教育为相信和怀疑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基础,激发信仰意识,提供信仰目标和依据,则是法律人法律信仰形成的内在条件.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法学专业新国标,“中国法律史”成为法学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中国法律史”课程体系应以法的理念与价值、法律史学通感为构建原则,创新课程体例、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法律制度史与法律思想史相结合,静态的法律制度与动态的法律运行相结合,充分挖掘与发挥传统法律制度的价值,为当前法治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传统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8.
我国法律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法学人才,法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当今社会的发展使法学人才走向职业化道路成为大势所趋。因此,我国的法律教育应该跟上时代发展潮流趋势,为国家培养法律职业化人才,让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法律教育的职业化要求法学教育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目标,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结合司法考试,提高我国法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化水平,为我国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法律人才。本文结合法律教学实际,对我国法律教育的职业化发展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即关于法律的信仰或法律领域中的信仰,指人们对某种在其看来具有普遍价值的法律观念抱有深刻信任的情感状态。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我国法治建设的困境首先表现为法律信仰缺失。法律自身的公平正义、自由人权、效率利益和保障救济特性是它成其为信仰对象的基础,法律信仰的形成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开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全面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质法律人才。地方师范院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此为契机,逐步形成“服务地方基层,突出应用实践,彰显复合多样”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