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从德育的科学性出发,校长须对学校德育进行战略思考,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机制、德育评价、德育文化等方面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培育校本“德育文化”土壤。用机制的力量引导、激励全员实践德育,探索德育规律和操作路线;用文化的力量提升师生的道德生命和精神活力。班级是德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教师,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心灵,与学生结伴成长。以一颗关爱生命、呵护生命的心灵,一双善于发现和欣赏的眼睛,发掘和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中蕴藏的德育要素和契机,培育学生做人的品质和能力。要从班级建设入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发展、充分激励的班级管理运行机制和活动平台,为每个个体生命健康成长营造“班本化”的德育生态环境。德育是科学,需以教育智慧,进行“校本化”、“班本化”的系统建构;德育是艺术,需要在生活细节中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的效益如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将决定一个学生的未来能走多远。那么,德育效益究竟怎样与学校的现实德育相结合?带着这个问题,太原市第二十九中学提出了“文化涵养心灵,育德成就人生”的德育观,以实施“成人、成才、成功”为育人宗旨,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为核心,以大课间为突破,以自信教育、感恩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化,文冶与教化。”《辞源》明确指出了“文化”一词的教化功能。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已经给教育本身带来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因此,重新审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做到把学生“扶上路,再送上一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教育》2008,(11):F0003-F0003
学校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承文明、唤醒生命、锻造灵魂。为此学校根据“师名人风范,育一代英才”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牢记责任与精神,为学生未来奠基”的育人准则,明确了“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和责任感的多元化人才”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学校作为学生德育的主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把学校建设成“德润人和,文化人贤”的精神家园,真正肩负起“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的德育根本任务。由此可见,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困境,如:德育脱离学生实际,一些德育活动往往局限于空洞说教,  相似文献   

6.
文化德育,即以学校文化的“四大”功能与社会文化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以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与内涵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德育架构。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德育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凭借,德育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具有指引、改造、规范等作用。诗意德育强调诗意德育场的营造。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推动、凝聚与超越等功能。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有效地利用这些功能。规划、营造蕴含诗意精神特质的物质文化,制定、实施“管”“理”拜重的富有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延续、发扬孙中山为代表的诗性精神文化,培养、升华多元互动的教师文化以及引导、发展“自理、自立、自律、自强”的学生文化。  相似文献   

8.
视觉文化是影像和图画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校园里的主流视觉文化具有教育意蕴,携带着多元价值的视觉商品不时地冲击学校教育。在学校,学生的反思性活动被惯例性地创造和连续性地维系于主流视觉文化建构的既定性图像世界中,真、善、美的标准催生主体对视觉作品内蕴价值的塑形。对人性的剖析是确立管理理念的逻辑起点,“文化人”的人性假设为学校视觉文化管理实践的能为及何为提供理论依据,视觉文化是培养“文化人”的“软力量”。学校视觉文化管理在理念上追求管理性与教育性的共融,内容上应促进主体性人格的发展,人员上应提高管理者的视觉文化素养,组织上应整合国家、社会、学校与家庭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宣武教育》2008,(1):7-11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完整和全面的人。尽管近年来15中德育工作成绩突出。然而在成功经验之上学校德育工作还将有待进一步纵深发展。2003年3月学校以《建设校本德育文化,丰富学生道德体验》为题。申报北京市“十五”教科研课题.并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即校本德育文化。围绕着校本德育文化的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文章把“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切入点,对德育的本质与核心内容进行探讨,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效能,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德育应以学生人格的培养为核心,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教育因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12,(8):F0003-F0003
张家港市中兴小学位于张家港市西部,创办于1915年。学校现有34个教学班,1749名学生,103名专任教师。学校以”勤、容、远”为校训,围绕“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如东县实验中学位于县城黄海西路,与县人民公园隔河相望,现有66个教学班,在校生4000余名,教职工216名。学校坚持“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拓展“文化立校”的内涵,着力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德育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推行惭,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内核.以“溢香书廊”为标志,以“三校四节”活动。为载体,“知农园”、“学生文化展板”、“南黄海文化展板”、“学生乒乓球馆”交相辉映的学校文化景观。近年来,学校亮点频频闪现;书香校园名闻退迩;名人报告入耳润心;砺志之行好评如潮;市县名师不断涌现;中考成绩高位攀升……”  相似文献   

13.
我校建设校本德育文化,是指在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既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又结合北京市第十五中学自身的特点.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状态,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着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着力创设一种“全息”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德育文化气息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感。在建设校本特色德育文化的过程中,我校以自己的特色德育文化彰显技园文化特色,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背景下,衡量培养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已然从过去的成绩决定一切转变为现在的核心素养能力决定一切,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目标也从原来的如何迅速提升学生文化知识成绩调整至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本文旨在“和合文化”背景下学生德育管理策略做出研究,为学校的学生教育提供更多元角度的观察,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何文 《教育导刊》2010,(4):53-55
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质立校,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形成了“德育为首,以德治教”的办学特色。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先进文化对学校内涵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注重提升学校文化的熏陶力.将积淀了80年的学校办学传统,融会于时代精神之中,进而提炼成为具有校本特色的“和美”文化。“和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拥有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是整个学校在历史成长中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德育文化,是指在学校积极引导和教育下,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营造的适合学生自身特点,旨在培养学生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和心理修养的一切文化的总称。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多年来我校依托“千年府学”、“五朝文庙”的文化底蕴,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各类德育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弘扬传统美德为特色,以学生行为规范养成为基础,以班集体建设、班级和学校文化建设为重点,  相似文献   

18.
曾可平 《班主任》2005,(8):15-17
所谓建设校本德育文化,是指在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既遵循德育工作规律,又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打破传统的职能部门条块分割状态,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着力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创设一种全息的德育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道德情感.下面结合我校校本德育文化建设方面的有关工作,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作为北京市48所高校教职工居住区——育新小区的配套设施,成立于1997年8月,是一所十二年制公办学校。建校初期,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为学校题词:“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跨世纪人才。”九年来,学校秉承“服务社区、立足北京、面向全国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研究》2011,(9):F0003-F0003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坐落于美丽的黄海之滨、长江之畔。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6年的“能仁学堂”,现有教学班47个,学生2440名,教职员工128名。学校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为办学理念,以“能仁致远”为校训,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以“做能者、更做仁者”的“能仁”思想为引领,精心打造厚实卓越的精神文化、优雅精致的物质文化、科学人文的制度文化、丰富生动的行为文化,为师生的幸福成长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