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刚 《考试周刊》2010,(12):148-149
本文作者通过对赫哲族体育项目的研究,理清目前对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在分类上的混淆,以民族学和民俗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传统体育相关概念作了深入分析.合理地把赫哲族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区分开来,得出赫哲族民间体育、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包括了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又包括了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赫哲族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的基本因子。  相似文献   

2.
文章阐明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生活化的内涵,分析了目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生活化、终身体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高校体育文化的四个维度即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行为文化探讨了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生活化的影响,其影响主要包括对学生感知体验、情感体验、智力体验和行为体验四个方面,期望能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了各种利用身体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校园体育文化包括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解、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作者从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生活、体育设施、体育知识、体育宣传几个方面对河北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软实力理论的丰富和成熟为我们开展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软实力理论丰富了体育文化的对话性,彰显了体育伦理的意义,丰富了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在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方面,从软实力的视角,可以采取弘扬体育文化价值观、彰显体育形象、建设体育社团、明确大学体育的文化属性等措施,推进大学体育文化的深入发展,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培庆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3):97-99,79
从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目标、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材内容设置、体育教学方法及体育教学评定方法几方面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动向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在发展理念上应体现健康体育的实施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休闲体育的引入及与社会体育的接轨,体育的本质属性特征与职业教育特征的相互融合与促进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现代学校体育发源地的德国,其体育教学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在体育理论、体育实践、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方面均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其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等都为世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也为我国的学校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德国学校体育的发达首先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各级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甚至在德国宪法中也有关于学校体育的条款:"每个公民  相似文献   

7.
作为现代学校体育发源地的德国,其体育教学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在体育理论、体育实践、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等方面均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其体育课程设置、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等都为世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模式,也为我国的学校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德国学校体育的发达首先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各级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体育教学的规章制度,甚至在德国宪法中也有关于学校体育的条款:“每个公民都有通过体育,特别是通过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以及旅游来维护自身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权利”。  相似文献   

8.
家庭体育是终身体育的起点和归宿。幼儿家庭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开端,本文综合了幼儿教育、家庭教育、体育教学的特点,详细地阐明了幼儿家庭体育的概念、特点、内容、功能、实施的注意点,对幼教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均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对体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融进当代女大学生的生活,形成了她们为实现体育生活化而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的特定生活模式。当代女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体育生活方式、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生活价值观和体育生活效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磨炼学生艰苦意志、增强学生群体意识、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举措,如体育游戏优化准备活动、体育游戏强化技能教学、体育游戏促进身体素质训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