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电影摄影技术实践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80年代,数字技术开始应用到电影制作中,但是真正意义的数字电影是近几年才产生的,被称为是电影发明一百年来最彻底的一次技术革命.而同时,摄影技术也随着电影的发展而发展,本文将通过对数字电影摄影技术的手段和创作方面来探讨数字电影摄影技术的应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2012年甚至是中国电影一百年左右的发展史上,由文学改编的电影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撑起中国电影票房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深度和厚度。但是当下的中国电影改编在艺术质量上却是不尽如人意,《白鹿原》、《搜索》、《金陵十三钗》等影片赢得了票房却输了口碑,只有《一九四二》、《让子弹飞》等少数影片让观众看到了电影改编的成功和希望。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一百多年的中国电影,在各种传统类型中都有所发展和突破,而对于主流电影的样式和规范的问题却一直困扰着我们.尤其是在类型方面的拓展成了我们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创作中,一种反映最底层人们生活状态、塑造最底层人物群像的电影类型——民生电影逐渐成型,它以平民视角进行人文叙事,这种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昭示着这种已然长期存在的电影类型必将成为主流电影发展的方向,并且引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4.
电影民族特点的烙印。电影民族特点的逐渐积累,发展与成熟,才可能形成电影的民族风格。影片内容上的民族色彩,表现在民族题材与主题、地域风光与社会风俗、民族性格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它们与电影民族风格密切相关。电影语言民族化在电影民族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民族风格是电影群体风格的一个方面,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电影个体风格尤其是其中的导演风格的表现特色有关。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接受美学引入电影研究领域,重点论述了电影观赏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并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电影观赏与电影创作、电影批评的辩证关系,为发展和繁荣电影创作、电影批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徐公美: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倡导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公美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先驱,也是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电影及电影教育的实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早期电影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认为电影是提高教育效率最合适的工具,有效的电影教育是教学乘以电影。他提出了特殊时期电影教育的方针,积极开展电影场及电影教学法研究,大量引进国外的电影教育理论与经验以构建我国电影教育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早期电影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电影历史的实时记录者与电影文化的有力传播者,我国的电影类期刊在世纪之交与我国电影产业一样经历了好莱坞等外国电影业的冲击。本文对我国电影类杂志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发展趋势进行仔细解读,以期为我国电影杂志发展史的研究补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并进一步明确我国电影期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1910年起,《安娜·卡列尼娜》就在世界各地不断被改编成电影,至今已经有超过20个的电影版本。本文全面梳理这一百年改编历史,并结合历史文化语境简析《安娜·卡列尼娜》在大屏幕上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百多年前,电影被传教士首次引入到贵州石门坎,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本来用于传教的工具,竟成了人们逐步走出愚睐、迈向文明门槛的钥匙.尤其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电影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电影民族化是所有国别电影所必须面对的电影文化属性与身份归属的转化命题,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创始期阶段(1905年-1931年),民族主义一直是支撑电影文化语境转挟的有效手段之一。分析这一特殊时期电影经验结构和价值体系中的民族情结以及它们对中国现代化民族想象的影响,以便后人对早期中国电影的文化形态和范式样本有着接近性的认识和梳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纵观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电影发展历程,论述这段时期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其中主要阐述了三个方面:一是对电影本体观念的转变;二是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三是电影市场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借助着民族电影业蓬勃崛起之势,更得益于电影这一媒介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国人自办的电影刊物获得了迅速发展.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刊物便是“电影特刊”.本文探寻电影特刊的特性及其演变轨迹,同时对学术研究中如何开掘与使用电影特刊的相关问题加以探讨,以期为早期中国电影史的研究拓展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考察电影与城市的营销关系出发,分析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中二级院线的市场潜力,集中讨论了目前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现状;结合个案调研实际采撷的统计数据,科学界定以池州为代表的中小城市文化娱乐市场中的电影消费现状,对以大地数字院线为代表的数字影院在中小城市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解析;归纳出中小城市电影市场要想实现突围必须面对的困难和障碍,进而对利用数字技术,抢抓机遇发展数字影院作为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重要理论思潮,电影民族化讨论聚焦于要否提倡电影民族化、中西美学传统之异同以及电影民族化内涵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持久的论争。讨论在本质上体现为中西美学的对话,并在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传统与外来艺术的超越,以探寻现代中国电影的独特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新时期以来关于"电影社会效益"概念的认识误区进行梳理,辨析了电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旋律电影与电影社会效益等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人们通常所指称的"电影社会效益"概念是基于"影片内容"为核心的电影产品的社会效益,而不是电影产业的社会效益问题。并从视听形象的国族建构、冲突解决的价值观选择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电影社会效益的"影片内容"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彩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种之一,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艺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综合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大的观众群体。本文将以1978年由吴永刚、陈正鸿联合执导的彩调舞台艺术片《刘三姐》入手来谈一谈电影艺术对彩调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在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也有相同之处,它们都源于一条深邃的河流,这便是同祖、同源的文化传统。香港电影包含着对电影活动及规律的独特理解及视角,更包含着中国人对自身审美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概括、把握和思考。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香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电影是互补的。近十年香港电影进入内地,与内地电影融合、互渗与发展,既有两地电影血脉会通相印证的一面,又有对中国内地电影作补充的一面,更有对中国电影充满启示、推动发展的一面。两地电影的自然存在和历史发展将互动地构成中国电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浅析我国农村数字电影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数字电影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电影市场的开拓、农村数字影院的发展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数字电影在农村中发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国内外电影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探讨电影艺术教育的观念、渊源、方法,现实状况和发展机遇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