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文奎 《考试周刊》2014,(50):21-22
鲁迅《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是革命党人的典型形象,历来对于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是领导革命,不是投机革命;有人完全不认同,作者对此加以评析,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形成问题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问题,史学界展开了研究和争论。现将研究和争论略作评述。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问题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要弄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问题,首先要明确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这一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见解。 1.三因素说 1.持此见解的同志认为:“关于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问题的思想,就是党的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①“三因素说”论者依据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论断指出是否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是否以人民大众为动力、是否以反帝反封建为对象,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3.
对吉伦特派的评价,我国史学界多持否定观点.其实,吉伦特派掌权是1789年7月14日攻克巴士底狱而开始的革命的深入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执政期间在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和扩大革命成果方面又颇有建树,它的统治可谓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法国大革命史上写下了璀灿夺目的一幕.本文试对法国大革命中的吉伦特派作一全面而公正的评价,以还其资产阶级革命派真正之原貌,权作引玉之砖,不妥之处望史学界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派别和个人比较多。他们高估中国资本主义力量,认为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持资本主义社会说的主要有两大派别,最具代表性的是托派。托派观点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苏联托派是资本主义社会说的提出者,陈独秀是中国托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见解是中国托派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在托派中持最极端最片面观点的是"动力"派,刘仁静的观点则离客观现实最近。资本主义社会说作为直接对立面,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党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和中国革命根本问题起到了催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史学界几乎都认为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遵义会议上确定的。对此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应该说,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是在长征全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它起始于通道会议,奠定于遵义会议,坚定于会理会议,巩固于与张国焘的斗争中,完成于长征结束。  相似文献   

6.
滦州兵谏的性质问题,是研究这一重大事件的核心和关键。在这个问题上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滦州兵谏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士官三杰已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并为推翻清王朝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他们在武昌起义后发动滦州兵谏,绝非偶然,是他们在兵谏前革命活动的继续和必然结果。张绍曾发动兵谏是革命策略。认为滦州兵谏是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的影响及其指导下进行的",目的在"瓦解革命"、"拥护清室"的观点是有背客观史实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学的影响,持社会革命说。实际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生态环境的恶化(地力衰竭、水土流失)是重要因素之一。对此,国内史学界在以往的研究中有所忽视。  相似文献   

8.
历来对教育起源问题的讨论,概括起来看,主要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的:教育何以必要?教育何以可能?教育的原型是什么?在教育起源问题上所形成的几种观点,如"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等等,实际上针对上述三个层面的不同方面来说的。讨论教育起源问题乃至其它教育理论问题时不应该简单地以一种观点排斥或否定另一种观点的:首先要理清或表明论者的学术视角或立场,避免把基于不同视角或立场上所形成的几种观点不加区分地混沌而论;也不应该不加区分地用一个单一的视角去评价在多层意义上所形成的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革命思想形成的问题,是史学界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之一。笔者对史学界存在的某些观点如孙中山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即孙中山一开始就是革命的这种看法持不同意见。我认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寻求救国的道路是曲折的,是在几经失败后,才坚定了他革命的信念。研究孙中山应把他与他所处的整个时代结合起来,从而较全面地认识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形成的问题。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形成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时期来认识:一、香港兴中会成立前孙中山的…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政治、经济领域内所发生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过去有的论者认为它“是清朝统治集团镇压国内革命、挽救封建统冶的自救运动,是依靠外国侵略者、乞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卖国运动”:甚至认为它的“全过程,事实上就是中外反革命联合在中国建立半殖民地统治秩序的过程”。近年来史学界又再次展开热烈的讨论,广泛而深入地涉及到洋务运动时期各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论者  相似文献   

11.
何谓无产阶级领导权?简言之,即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具体讲(这里特指),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方能成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究竟是谁最早提出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观点?史学界众说纷云.有的讲是中共“四大”上正式提出的;有的则认为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提出;还有的说是邓中夏提出的等等.我  相似文献   

12.
(1)广西新军的创办;(2)广西新军成立伊始,同盟会革命党人就在新军中发展组织,开展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时期广西的独立,实由广西新军促进;(2)广西新军不能通过武装起义夺取广西政权的原因;新军中同盟会领导人对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缺乏认识;革命党人政治上的短视,没有明确革命目标;领导新军的同盟会广西支部没有建立一个全省性的统一领导机构;广西革命党人缺乏对会党的正确认识,加上广西旧官僚、旧军阀势力的强大,广西独立后的政权终于落于桂系军阀陆荣廷手中。  相似文献   

13.
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我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这次起义的性质,史学界众说纷纭,有人称之为“旧式的会党”暴动,“与整个同盟会的领导毫无关系”,“不具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特性”;有人认为是受同盟会思想、政治影响的起义,“带有比较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色彩”;也有的论者对上述意见进行过辩驳,提出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下的一次武装斗争,它的性质则系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笔者认为,要辨析清楚这个问题,必须首先阐明“谁革  相似文献   

14.
吐蕃族源“西羌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学术界在吐蕃族源问题上持"西羌说"的一例——《羌族史》中观点和相关文字的分析,认为其存在着对《后汉书.西羌传》中一段文献资料的误读,列举了误读之所在,进而分析了误读产生的缘起,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建立在此误读之上的吐蕃族源"西羌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正> 洪秀全是太平天国革命杰出的领导者是对太平天国革命的成败影响极深的农民领袖。史学界对于洪秀全的一生有各着种不同的看法,但基本上持肯定态度。我认为他在天京事变前功劳占主导地位,是功大于过,而天京事变后,其错误占主导地位,是过大于功。本文仅就天京事变后的洪秀全的功过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一八五一年一月十一日,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由洪秀全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两年  相似文献   

16.
十八世纪末的美国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但这场革命给人的印象总不如在此之前的1640年英国革命和在此之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那样深刻,其原因就在于对这三次革命的评估上至今仍受到苏联史学界较深的影响。苏联史学界的观点典型地反映于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和E·M·茹科夫在第十一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世界历史分期方法”中。在苏联学者看来,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符合逻辑的人类进步道路上”的关键步骤。依据这种指导思想编纂的《世界通史》,英国革命被定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法国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新时代”,而美国革命则被当作两次革命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韩非是性恶论者,说他把苟子的性恶论发展到了极端,“毁坏一切伦理价值”(郭沫若语,见《十批判书》)。笔者以为韩非非性恶论者,而是持“自为”人性论,而且追求新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8.
姚霖 《考试周刊》2011,(17):44-47
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可谓两汉史学的"双子星",也是中国史学史的两座高峰。一直以来,"马班异同"都是史学界的"永恒课题"之一,而《项羽本纪》更是史学界争议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项羽只是一介"僭盗",不足以立纪,只能列传,而有学者则提出了相悖的观点。这一争议在史学界已存在多年,却仍未有定论。本文从本纪体例、作者写作意图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并对前人的研究作相应的补充论证,以证明司马迁为项羽立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十六世纪初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旗手马丁·路德为历来的史学家们褒贬扬抑、誉毁悬殊。有的认为,他的功大于过,应于基本肯定;有的认为,他过大于功,应该否定。但这两种评价在不同程度上都认为他最终成为“革命叛徒”;即使其中有人认为不能笼统地说他是“革命叛徒”,但还是认为他确有“叛卖人民的行径”。因此,马丁·路德最终成为革命叛徒,似乎是我国史学界的定论。笔者认为,对现在国内史学界通常认定马丁·路德是革命叛徒的三条依据(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动摇、镇压农民运动的帮凶、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的断语,应该作阶级的、历史的分析,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革命导师的论述。如果我们把马丁·路德及其活动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加以考察,似乎不能得出马丁·路德是“革命叛徒”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近期来,史学界有人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存在一个战略反攻阶段”的观点,持这种看法的同志认为:长期以来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根据,认为抗日战争存在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最后的战略反攻阶段,即“第三阶段”,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