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育观念指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对生育现象的认知。生育观念不仅影响着人们实际的生育水平,同时也关系到生育政策的调整,在社会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相关文献,按照大学生、研究生、农民、妇女、少数名族、青年和独生子女这些不同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文中的影响因素涉及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根据研究对象和影响因素对我国现阶段的生育观念进行综述,同时还提出了研究生育观念的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潮汕地区人口超生问题严重,人们普遍具有追求“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渴望,以至于形成了难以克服的痼疾。是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的综合作用,共同酿就了潮汕地区的超生现象。政府解决人口超生问题的策略应是:思想观念上重视落实计划生育国策的意义,行政干预不可放松;行政执行上必须依法行政,对超生行为实行法律约束;制度安排上提倡创新思路,完善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老有所养的保障机制;文化建设上加强计划生育宣传,实现人口生育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统生育文化中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男尊女卑的生育观念及生育制度有其形成的客观背景 ,我们不应脱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一味地加以批判 ,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其合理性已日趋丧失。本文从现代科学技术背景出发 ,对我国传统生育文化及当前生育文化的合理性问题进行了评析 ,探讨了科学技术进步与生育文化演进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育文明是指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生育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生育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生育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加强生育文明建设的重点是生育观念文明建设、生育制度文明建设和生育管理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了共同体的延续,民族村寨会产生一种文化迫力引导人们倾向于生育。从原始宗教盛行的哈尼山寨箐口的人类学考察可以发现,与祭祀有关的各项活动中,村民以生育为基础被划分成了两个不同群体。这种划分是为了对共同体成员进行区分,并进而通过文化迫力消解不生育或反对生育的社会张力,从而延续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人们的婚育观念。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人们形成了中国现阶段特有的婚育观念。人们在择偶标准上仍然把门当户对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察。而在生育方面,在建设新型生育文明的同时,传统的生育文化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受其影响的婚育观念也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其中也不乏合理和必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7.
豫南生育习俗文化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民间,人们在本地域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生育习俗,这些习俗是豫南人生育信仰和经验的总结。千百年来,在不断生育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生育文化,成为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类型。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生成土壤为基础,将中国生育文化作为一个包括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的整体动力系统,并把社会生产方式作为推动这一系统运行、变迁的动力源泉,由此探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对中国生育文化的形成、发展、变迁的决定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表现形式,并揭示存在各种不同社会机体中生育文化发展、变迁的特殊规律,以正确把握由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化生育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生育化与教育的关联历来不被人重视.生育化常常被认为是与教育相关不大或毫无相关的领域,从教育的视角对生育化问题的关注较少。但是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过程中,生育化的影响和重要的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研究和探讨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生育化及其研究价值,希望能够对关注教育、关注化的教育价值、关注除学校以外更大教育空间的人们提供一个看待教育的新的视角.从而对教育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要延续,生儿育女是必经过程。传统社会生产力低下,形成了"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生育观念已经根本改变,人们根据自己的精神需要选择多元化的生育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其中有一种就是能生育而不生育的无孩子的家庭生活方式,即丁克家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丁克家庭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二十余年并在数量上不断发展,尤其为年青一代的80后家庭所认同。人们选择丁克家庭首先是具有一定的新的家庭和生育观念的基础,其次也有中国现代生活中迫于"房奴"、"车奴"、"孩奴"等巨大压力因素的影响。总的说来,丁克家庭生育观念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生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对此十分重视。白族也如此,尤其是白族的传统文化,如地理环境、血缘宗族观念、宗教信仰、恋爱婚姻、家庭与妇女生育观念等关系中,精华与糟粕共处,优劣并存。本文意在通过这些与人口再生产有关联、与妇女地位和作用相联系、与妇女生育观念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的分析,取其精去其粕,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2.
生育信仰,是指古代人类对自己生育、繁衍、性具、性行为的信仰及其仪式,包括生育神、性器和性巫术在文化上的反映."架桥求花"仪式是壮族民众在长期的一种生育信仰习俗,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分析了1980年以来强制一孩化政策所带来的五个方面的后果,并认为这是中国生育政策改革需要汲取的历史教训。其次,通过对俄罗斯、日本和韩国少子化危机的教训和应对经验的分析,认为生育文化的力量大于生育政策。低生育文化一旦形成,就有政策难以影响和干预的强大惯性。一旦人们形成意愿性低生育现象,鼓励生育也未必奏效,所以人口治理的未雨绸缪必须留出"时间提前量"。中国已经掉入"超低生育率陷阱",生育率转变出现了"四个转向"。最后提出大国复兴需要"新家庭计划",适度生育保障人口生机,优化人口保障长治久安。告别政策性一孩化,同时鼓励二孩化和保护生育的生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略论汉字与古代生育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育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行为,同时也表现为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汉字是古代的文化遗存。因此,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可以窥见华夏先民有关生育的知识和观念。早在殷商时代,伴随着奴隶社会的世袭制,重男轻女的思想已开始形成,至少在西周早期又形成了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这些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其后中华民族的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平甚至以下,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趋向式微.继续使用强硬的政策只能使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的人们,采取一些逃避计划生育的行为来达到自己预想的目标.只有从根本上让人们接受新型的生育文化才能控制我国的人口增长趋势,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新型生育文化需要以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为依托.因此,占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生育是人类延续的最基本前提,生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系统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发生着转变。婚姻行为模式作为生育文化的直接表现,自然也会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生育文化和婚姻行为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在我国农村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存在的问题也更为突出。怎样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快我国农村婚姻模式和生育观念的转变成为构建新时期人口生育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家族文化以“家本位”为出发点,对农民的个体行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尽管我国当代社会的家族文化与传统社会的家族文化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嬗变,但其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生育行为的影响更为突出。生育率的降低并不标志着人口的根本转变,人口的根本转变惟有在农民生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之后才能实现,而这又必须建立在消除家族文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生育文化对生育率的影响--以云南少数民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传承中,积淀出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传统极大地束缚着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体现出各民族不同的生育行为。虽然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作为正规制度的一部份对各民族生育行为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但目前我们的关键问题不是如何制定计划生育政策,而是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这种外生变量在潜移默化中溶入民族文化中,变为内生变量,以促进各少数民族传统生育观的转变,进而实际地影响各民族的生育行为,才能真正使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落到实处,保证云南少数民族生育率持续下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迅速发展,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步提升,尤其是人们的生育观念得到大大改善.本文通过对安庆师范学院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育观念以及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是否受封建思想文化的影响,存在男孩性别偏好现象.  相似文献   

20.
生育观体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当前农村文化处于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变迁中。在此背景下已婚农村青年女性的生育观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征。在城市文明与乡土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已婚农村青年女性生育观呈现出经济理性、个体价值凸显、传统家庭观念继承等多重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