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这个名称首先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后来又在《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gchology)一书第九章中加以发挥。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从他的观点以及他的书名不难看出意识流属于心理的范畴,是心理活动,说白了意识等于心理。 疑问接踵而来,作为文学流派的意识流与心理描写是否是同一种东西?答案是否定的。它们是两种东西,但它们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如皮与毛的关系,心理描写是皮,意识流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的联系又在哪里?使用了几千年的心理描写手法为何发展成为今日的意识流手法呢?笔者认为这是区别传统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关键,弄清了这一点,就能够分辨哪些属于传统的心理描写小说,哪些属于意识流小说,对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二重人格》的归类也就易如反掌了。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流派,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二者产生的时间、地域、文化心理背景截然不同,应无什么联系。但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屈光先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00第5期的文章《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识流》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从《诗经》时代就存在(成熟的)意识流作品。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提出个人的看法,与屈光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3.
伍尔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她的创作经历了由传统小说向意识流小说的转换过程,本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转换的历程,即:由前期作品中传统小说心理描写的逻辑性转换到后期小说意识流技巧的跳跃性;由前期作品使读间接进入人物心理,转换为后期作品使读直接进入人物心理;由前期人物心理描写的客观性,转换到后期人物心理描写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李登丽 《贵州教育》2014,(12):44-46
《景阳冈》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改写的,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对人物音容笑貌的描写淋漓尽致,心理描写非常贴切、真实,动作描写经典传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篇章信息性的角度分析了《墙上的斑点》的结构,利用信息降级的方式解读了“斑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认为《墙上的斑点》或其它意识流小说都存在相应的较为完整的深层结构。意识流小说家认为这种叙述方式更有别于揭示人的“内心真实”。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作为中国优秀古典小说的代表之一,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小说中描写了一大批英雄好汉的高大形象,他们替天行道,扶危济困,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善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替天行道的同时,也存在着过于严重的暴力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弹词小说是盛行于明清闺阁之间的长篇小说,《再生缘》是其中的佼佼者。女主角孟丽君不但有自强自立之言行,还有自信自尊之心态。女作家陈端生通过塑造一个栩栩如生、与众不同的“女状元”孟丽君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女性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8.
作为意识流小说中的精品,《墙上的斑点》(以下简称《墙》)一文中没有传统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只通过一个面目模糊的“我”以“猜测墙上的一个斑点是什么”来展开精彩纷呈的意识流活动。《教师教学用书》上认为:“斑点”究竟是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点”是“我”展开意识流活动和转向的“结”;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但在参考了手头有关该小说的资料后,笔者产生了大胆的想法,认为“斑点”还是作者由意识流回到现实彼岸的航标,是作者在冥想中抓住的一块木板。换言之,斑点是“我”精神世…  相似文献   

9.
赵国龙 《家教世界》2013,(9X):215-216
(本文原刊于《理论探讨》2013年8月刊P263-P264)二十世纪意识流文学的杰出代表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采用心理描写方法极力展示和刻画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时代。他们在创作《尤利西斯》、《达洛卫夫人》以及《喧哗与骚动》中运用了飘忽不定的视角转换,纷乱复杂的叙述者等意识流小说的技巧,通过比较三个文本叙述视角的异同,进一步阐释小说在运用叙述聚焦表现主题方面的差异,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意识流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遗事》是司汤达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司汤达采用了无意识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的行为动机和人格结构,在心理描写和分析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本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其心理描写和分析的现代性,并指出欲望和本能才是所谓“意大利激情”和“力量”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小说中以志怪一类对后代影响最巨。此种小说受到佛教因果观念的影响非常明显。一方面佛教因果使得古小说的结构上呈现出“因果分明”的完整性;另一方面,报恩、冥报、杀生、轮回等四种内容的作品也与佛教因果观关系密切。这些小说的成熟与发展水平,在内容与形式都为此后中国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鬼神崇拜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发展过程,为《三侠五义》大量描写鬼神崇拜提供了素材和文化支持。根据来源和职能,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的鬼神描写大致可分为天神、人鬼、地祗和灵物崇拜四大类。《三侠五义》所表现的鬼神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鬼神文化的复杂内涵,具有深层的文化意蕴,并非简单的“鬼神果报”所能完全概括。  相似文献   

13.
从作家凡一平的小说文本出发,对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的长篇小说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介,指出其小说创造的意义与选材和结构方面的总体特色。  相似文献   

14.
阿城在20世纪80年代选择了不同于伤痕文学、反思和改革文学的创作道路,改变了长期以来作为“权力”依附的僵硬的话语模式,从而使小说获得相对独立的精神和独特的韵味,给读者留下别样的审关空间和意趣。  相似文献   

15.
前景化理论是文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体分析的有效手段之一。前景化是指超常规的或偏离语言学规范的语言形式。莫言小说运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从偏离和平行两方面来分析莫言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用大量篇幅从偏离角度进入文本,同时还从平行角度探析莫言小说语言的前景化,并简略地谈谈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乡土小说成就辉煌,但也存在着种种遗憾:主要表现为观念的功利性与创作的概念化、主题的单向度与形象的平面化及视野的封闭性与手法的单一性等。在未来的发展中,乡土小说必须面对多种挑战: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之逐渐失去时代的垂青;商业主义的压力使之处境艰难;作者队伍的枯萎与读者的疏离使之日趋尴尬……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古老乡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与沉重仍为乡土小说提供着丰厚的题材资源与表现空间,20世纪末乡土小说的多元发展格局已部分地预示出其发展前景,上世纪形成的优秀文学传统也必将是其反抗危机的重要资源之一……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乡土小说会前途广阔、收获丰硕。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小说成功地实现了传播,其隐性原因在于准确定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立足报纸副刊、引雅入俗,创作出雅俗共赏、富有文化内蕴的小说文本;其显性特征表现为通过现代传媒成功实施了小说的文本传播和影视剧传播。张恨水的经验为当代通俗文学创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唐代仙道小说中常表现出道教关注现实人生、重生恶死的宗教情怀。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仙道小说中蕴含着人们普遍追求享乐的食色文化心理;食色文化是对唐代士人在仕途、婚姻的现实选择中所作的心理补偿和人生抚慰。  相似文献   

19.
台湾“大河小说”如流淌的大河,将台湾人民半个世纪的生活和斗争涵盖其中,表现爱祖国、爱人民的母题。小说取材于甲午战争失败至二次大战结束,台湾被殖民50年的历史事实,塑造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一场场血与火的斗争。既写出了台湾沦陷的民族悲剧,也写出了民间武装抗日巨大声势和万众一心、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在取材、内容和形象塑造方面体现出悲剧性和崇高美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