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欧洲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竖立着四座丰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尽管"浮士德"的传说在欧洲流传已久,然而到了歌德这里,浮士德的形象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生命价值,他是歌德所属时代的精神体现。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灵魂。  相似文献   

2.
歌德诗剧《浮土德》是以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成长为线索的,文章从理性和欲望的相互制约中分析"浮士德精神"的成长。浮上德精神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以,人类社会的精神成长也是理性与欲望即灵与肉的双重建构下得到发展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以其俯视性与超越性被称为“近代人的圣经”并穿透到21世纪的今天,其“浮士德精神”尽显人文主义精神与启蒙思想,闪烁着理性的光辉,为资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但是浮士德精神仍不可避免地陷入西西弗斯的困境。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人类认识的提高,生态批评得到了充足发展。浮士德精神理应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得到观照与反思。浮士德精神有着明显的生态局限,其毫无顾忌地征服自然,满足人类自身欲望,是一种绝对人类中心主义,这将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此,超越浮士德精神,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4.
浮士德几个阶段的不懈追求代表了现代社会人类不同层面的生存体验,追求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追求,这种追求目标蕴含着一种对永恒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浮士德》的现代性典型特征。同时,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所传承下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浮士德》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作为同源于启蒙精神的《浮士德》与现代性,二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学里有两个浮士德。马洛塑造的浮士德在要惧怕神的时代反叛神权,与严厉的新教意识形态斗争。他用伊壁鸠鲁的唯物论作武器,解构神学话语权力。他对知识不可抑制的渴望驱使他拆解自然的秘密,获取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力的知识.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原罪和人性堕落的表露。他的求知欲望和行动象征着孕育科学的最后一刻。在弱化了的新教意识形态语境中,歌德的浮士德无保留地发挥权力意志,张扬人性,抛弃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探索人的潜力极限。两个浮士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因追求知识受惩罚,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后者追求认知——包容一切的最高时刻,体现了对个人伟大的新自豪。他是不是悲剧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6.
在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眼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才使得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有了一个光明的结局。然而,也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意义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文章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眼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以之为基来阐释《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学里有两个浮士德.马洛塑造的浮士德在要惧怕神的时代反叛神权,与严厉的新教意识形态斗争.他用伊壁鸠鲁的唯物论作武器,解构神学话语权力.他对知识不可抑制的渴望驱使他拆解自然的秘密,获取认识自然,驾驭自然力的知识.这些在当时被认为是原罪和人性堕落的表露.他的求知欲望和行动象征着孕育科学的最后一刻.在弱化了的新教意识形态语境中,歌德的浮士德无保留地发挥权力意志,张扬人性,抛弃没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探索人的潜力极限.两个浮士德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因追求知识受惩罚,是传统意义上的悲剧人物;后者追求认知--包容一切的最高时刻,体现了对个人伟大的新自豪.他是不是悲剧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及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探究分析了该小说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并指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  相似文献   

10.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浮士德是德国古典传说中的人物。浮士德与魔鬼签订了一个契约,将其灵魂出卖以换取无限的知识,并要享尽人间各种世俗欢乐。数百年来浮士德传说成为文学、电影和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的创作源泉。据音乐学家詹姆斯·威廉姆·凯利(JamesWilliamKelly)统计,浮士德题材音乐作品仅歌剧就有约42余部,此外还有上百首声乐与器乐作品。本文就国外浮士德音乐创作及研究情况做简单介绍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浮士德音乐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晓娟 《文教资料》2008,(23):45-47
<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歌德一生经历丰富,他把自己很多想法和理想赋予浮士德.解读<浮士德>,要了解歌德的所处的时代和其经历.  相似文献   

13.
王雅 《文学教育(上)》2010,(13):112-113
浮士德在五个阶段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自我否定,勇于实践。这种源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精神。因此,浮士德是具备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歌德借浮士德形象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现代知识分子、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应该追求什么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闻超  王楠  杨赟 《考试周刊》2014,(94):21-22
歌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笔下的浮士德在具有鲜明同一性的同时具有差异性。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两位伟大作家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别具一格的写作特色及其笔下的具有象征形象的浮士德从而揭示出浮士德这个人物在不同时期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精神。与此同时两部作品又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描述了浮士德为了获取更多知识和权力,遂向魔鬼出卖自己灵魂的故事,尽管其结果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及对实现社会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都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中走来,学识日渐丰富,思想日渐缜密,生活日渐复杂。从衣食住行到功名利禄,从一无所有到名利双收。竭力经营之后,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然而,我们是否真的幸福?在我看来,呼风唤雨、香车宝马都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一切欲望的满足都不过是一时空虚的填补,狂欢过后,拉开的不过是新一幕的“浮士德悲剧”。  相似文献   

16.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也是西方文学和音乐创作中的重要题材,数百年来这一题材被众多音乐及文学大师反复改编和演绎,这在西方音乐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以称之为西方音乐创作中的"浮士德现象".文章通过对浮士德音乐创作及研究的历史进行简单梳理,并对国内外现当代浮士德音乐学术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介绍,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浮...  相似文献   

17.
王琦 《文教资料》2009,(6):29-30,238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8.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马斯洛的需要结构理论分析浮士德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建立在满足理想、实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其价值体现在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的层次运动中。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中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后被唐僧救出踏上西天取经的修行之路,终成正果.<浮士德>中源自天帝和魔鬼的一场赌赛,浮士德与魔鬼订立了灵魂契约.开始了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之路,并最终战胜了魔鬼.本文通过对比孙悟空与浮士德内心深处善与恶的较量.揭示出"浮士德难题"其实是东西方人类共同的难题.它是每个人在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时都将无法逃避的"灵"与"肉",自然欲求和道德灵境,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之间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